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其本质内在蕴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整个发展历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文化。

从一个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个宗教在当今社会,在它所在的文明中的地位形态,我们可以很大程度的知道这个宗教所对应的文化体系的构成。

了解东西方的各个主流宗教有益于我们知道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
【正文】
一、东西方宗教起源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

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

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

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

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

信耶稣,真主安娜,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西方人进教堂就是释放自己精神的压力,把自己心里的负担告诉上帝,不会祈求物质上的富足,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放。

二、宗教的发展
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着发展的如今的状态的。

确实,东西方的宗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渐渐发展到如今的状态。

西方地形相对破碎,海岸线极长,人们为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于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掠夺。

然后有了海洋经济,有了海洋文明,西方的宗教也有一种不断向外扩张的好战色彩。

直到今天,基督教无疑在无数宗教战争的洗礼下长成一方巨擎,其中天主教派和和基督教派更是独树一帜。

与西方宗教强烈的排他性相比,东方宗教(这里主要讲中国地区)显得尤为平和包容。

虽说宗教之间,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论战、争论不断,但在中国地区,宗教确是在不断互相吸收兼并。

从百家争鸣到三教并立再到儒术为先,在华夏大地上,儒佛道是在不断扩大和广大平凡民众交流中吸收百家精华吸收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平和、敦厚、和包容的品质在宗教发展上体现的琉璃尽致。

直到今天的中国,虽倡导“破除迷信”,但在“中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宽容政策之下,儒佛道还是中国的三大宗教。

而一个国家中有三个势力相当的宗教,这样的状况在西方国家是近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当今社会的宗教
另外,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和以及西方宗教的排他性,也对这些宗教在如今的社会地位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比如说中国的文革时期,这些互相包容一起发展的宗教却都没有形成独属自己的强大竞争力和战斗能力,经历过战争之后,左倾的浪潮也就更轻易把人们对儒佛道的信仰击沉。

直到改革开放,允许宗教自由,这些失落的信仰才重新被凝聚,指只是也不如从前的单纯信仰,反而容易造成迷信。

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也只能大力倡导“破除迷信”,但这也造成现今大多国人不知何为“信仰”而且无法拥有“信仰”的尴尬局面。

然而,在西方,因为宗教的排他性,在不断的宗教战争中,虽然残忍地造成滥杀无辜血流成河,但生命的牺牲换来的是强大的宗教信仰及宗教凝聚力,对宗教狂热崇拜的信徒们能为宗教的发展做出任何事情。

血的洗刷下,宗教传承延续,虽然中途经历过政教合一等宗教依附于政权发展的时期,但至今天,政教分离,宗教却没有因失去政权支持而崩溃,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大宗教依然是西方人精神支柱。

更可贵的是,这样的信仰与西方人说已是不可缺。

四、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的前提是尊重差异,在崇洋媚外盛行的今天,我们要尊重西方的宗教文化,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必须自尊自信,尊重自己的宗教文化。

林语堂先生曾教育自己的子女道“西方在很多地方领先我们,我们应该虚心去学习讨教,但我们不必羡慕他们,因为我们的文化比他们的更加优美而悠长。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