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一文系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美好品质”,课文通过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方法切入,一是朗读与理解并行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3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

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从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到读出感情的目标。

二是文字与画面共舞。

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要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是过一些积累的,比如国学诵读中接触过这样的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也不会太陌生。

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培养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通过课文与拓展,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课文。

通过与古人“对话”,猜名字游戏,拉近学生与历史和文言文的距离,同时再了解文章中的“光”是司马光,因此进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晓大意。

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初步感受故事,简单总结课文内容:司马光砸瓮救人。

上节课,老师已经送给大家停顿符号,现在你能自己读一读课文吗?三、精读课文,学而有方。

进入课文,出示:群儿戏于庭。

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组词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紧接着现学现用,开展同桌合作。

借用以上方法,同桌两个人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我会合作:1、和同桌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2、汇报要求:先读句子,再说理解,同桌补充。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汇报与补充后,老师进行点评,强调动词“登”、“爬”、“没”。

再看图中的瓮和孩子的大小,引导学生读出情况的危急。

“刚刚气氛还很欢快,可现在小孩掉入水中,面对这种紧急情况,课文里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引出下一句。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学生简单解释后,老师先抛出问题:这些孩子跑了,难道他们是见死不救吗?来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把这个紧急的场面重现一下,同时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借用: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让我身临其境,真想赶快去营救落水的孩子。

不过司马光已经想到了办法。

他是怎么做的?这样来引出司马光的做法。

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生读)(板书:光持击)
这部分重点引导学生说、演、读结合,借助动词“持”、“击”来体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和肯动脑筋。

老师示范演读和学生激情演读,相映成趣。

师:结果怎样呢?
出示:水迸,儿得活。

抓住“迸”,的含义,过渡到故事结局: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四、感悟人物,背、讲故事。

故事结束,以“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来把把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的美好品质直接呈现,同时与历史人物对话也可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提升学习兴趣。

精彩的故事自然可以背下来,用两个小挑战趣味性地达到背诵全文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挑战较简单:填空背;第二个挑战无提示背诵。

如果文言文是一粒种子,那我们给它浇灌、施肥,让它变成一朵花。

为了让课文不停止于课文,在文字上“开花”,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

老师呈现联想法,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出示:我会讲:四人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故事讲完,学生自己讲的丰富的故事,和原文形成对比,过渡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比如,文言文言简义丰。

五、拓展学用,小文为友。

借助文言文简洁的特点,拓展文言文《猫捕鱼》。

出示: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在听、读、说等活动中,感受《猫捕鱼》的妙趣横生,同时也是感受文言文的趣味。

本课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趣才能而生情。

因此推荐朱文君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把文言文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里延伸到心里,从历史延伸到生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理解文本。

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
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有趣的拓展阅读《猫捕鱼》,更加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

应该先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搜索耳熟能详的小文言文,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生涩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