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CO2的性质。
它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系统学习过氧气的制备和性质。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汽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物质的规律;然而,从学生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四、教学策略
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探究1:二氧化碳的密度
点燃两只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塑料瓶中的二氧化碳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记录现象
注意: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纠错,并及时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
教师设问:你还可以用什么事实或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知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联系生活实际和迁移
探究2: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收集一塑料瓶CO2 ,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以上实验可以说明CO2 能溶解在水中,并利用此性质,来生产饮料和汽水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3).溶解性: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二).化学性质.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H2CO3
碳酸的分解:H2CO3==CO2↑+H2O
探究4:与石灰水的反应: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CO2+Ca(OH)2==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讨论: 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
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
点燃
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如C+O2== CO2
CO2+Ca(OH)2=CaCO3↓+H2O
(三).CO2对生活影响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
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
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CO2 、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课本第120页
(3)温室效应的危害:课本第120页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阅读课本121页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请同学们清洗实验仪器,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布置作业
课本第123页第1、7、8题。
课外实践
自制汽水:
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
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设计意图: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