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思想政治教育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
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开课单位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学时学分考核方式研究生处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362考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181考试外语(英语)1-21804考试培养单位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724考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724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724考试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1362考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2362考试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3362考试《资本论》研究2362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362考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3362考查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3362考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1362考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2362考试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3362考试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1362考试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研究3362考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2362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3362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362考试邓小平理论与海南发展研究1362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选读1362考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2362考试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研究3362考查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3362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236考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362考试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1362考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2362考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3362考试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362考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研究1362考查爱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362考查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362考试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研究2362考试抗日战争史研究3362考试中共党史研究136考试史学理论与方法或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2362考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1362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前沿3362考查其他必修环节(4学分)学术研讨(Seminar)1-4-2考查实践活动2-4-2考查补修课程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1-2---西方哲学史1-2---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政治学理论研究1-2---伦理学研究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2---总计≥31学分学术研讨(Seminar)是引导研究生结合自身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围绕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最新进展、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通过专人报告或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每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4次以上学术研讨(Seminar)报告,且获得"通过"以上成绩不少于4次的记2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主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讲授大学本科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专题、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
累计工作量不少于10课时。
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实践单位进行考核,并填写《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社会实践主要指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实践单位参加社会调研、科技开发、文化教育等活动。
社会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或调研报告,由实践组织单位进行考核,并填写《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还需补修本学科的本科生课程2-3门,课程名称由导师和所在学院确定,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一年半内(第1-3学期)完成。
(五)培养方式采用导师个人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位论文工作要达到一定的工作量,硕士研究生至少用一年至一年半时间完成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还须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被接收发表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
修满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海南师范大学从1999年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在200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升级为海南省第二轮省重点建设学科,接着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后,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海南师范大学开始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的建设;2009年海南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学科;201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被批准为海南省第三轮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博士点建设文件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
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暂缓通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我校挂牌,充分发挥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突出专业的综合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科学部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项。
教师队伍中包括教授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拥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及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等四门省级精品课程,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旨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发展的规律,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
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的本专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