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数据分析》课程论文

《空间数据分析》课程论文

南京市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测绘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信2012班)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银行业金融电子化改造来临了。

许多银行网点的分布多以行政层级制来决定网点的建设,忽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对市场的分析不够,进而导致有些银行网点经营状况不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科学的布局银行网点,无疑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取南京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南京市地理基础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银行网点布局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南京市各个城区的银行网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鼓楼区最多,雨花台区最少,银行网点主要积聚在城市的中心区以及各城区的中心,同时具有商业繁华区聚集性;高校区聚集性;交通便利区指向性;相对于以鼓楼区、白下区、玄武区为中心的区域,外围城区银行网点聚集程度较低。

随着空间尺度不同,银行集聚区形成机制差异较大,小尺度集聚区形成主要受到交通便利性的影响,比如典型的有浦口区和六合区。

较大尺度银行集聚区则更加关注服务对象。

通过分析可知城区面积、人口、GDP 总量、交通等是影响银行网点布局的重要区位因子。

最后给出改善南京市城区银行网点分布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市;银行网点;布局;影响因素1引言1.1研究意义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南京,分析其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影响因素,这对于了解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南京市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GIS空间分析视角,对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首先其能够指导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尤其是空间布局方面;其次随着南京市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能够为今后银行选址及分布提供指导。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2.1 国外研究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地理学展开了一些的研究。

Hepworth(1981)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简单的发展历程;E.P.Davis(1988)则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去[1]。

20世纪年代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商务区,学术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识:集聚在市中心能使金融业更方便地获得外部效益和信息资源[2]。

尽管城市空间格局不断重组,但对于一个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劵)的布局来说,集聚经济发挥的作用始终没有减弱,它们总倾向于布局在CBD[3]。

学者们对影响金融业布局因素的研究较多,有学者强调集聚作用,有学者强调文化根植[4],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的共享性和易获得性至关重要。

大体可以分为4个因素:经济因素、空间因素、信息因素、人文因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空间布局作为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金融行业也被细分为银行业、基金业、保险业和证劵业等分支行业,每种行业都具备独特的功能和特定的布局形式。

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区位进行比较研究,通常会得到明显的差别。

从单一类别来看,国外学者对银行业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比较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大量案例研究。

例如Yamori 究利用多元离散模型研究了日本跨国银行在其国际化过程中选址的考虑因素,研究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海外银行的投资规模关系密切[5]。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多是国家或区域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关注跨国银行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是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软件进行求解。

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有关金融及银行网点空间分布研究的主体是银行的从业人员,主要从金融网络及金融网点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网点的研究首先集中在不同类银行的发展形势。

各大银行的功能定位,一些学者则从研究方法入手,为银行网点布局选址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银行区位选择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而对中国银行业的区位选择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寥寥无几[6]。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旧体制问题和市场挑战的双重压力,一些学者对银行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摸索性研究。

如黄黎阳认为,要使储蓄网点的布局合理化,必须将认真的市场调研、拟设网点业务潜力的匡算以及网点设置的可行性评估相结合[7],这一阶段针对银行区位的研究很少。

在宏观上,主要是研究跨国银行,省域、市域之间银行的布局差异。

在微观方面,近几年有些学者从城市内部的角度来研究银行的布局,出现了一些实证案例[8],例如李小建等人在研究发展中地区银行控件系统变化时发现不同银行间也会有所不同,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比,会更加倾向于在居民区、企事业集中地等直接客户地布局分支机构。

但从目前来看,研究并未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

2009年后,国内银行网点的转型成为了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学术研究越来越多,这主要源于国内银行业不断开放,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造成国内银行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对网点进行改进[9]。

其中,网点的布局优化是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银行网点布局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考虑的问题较为零散与单一,并未形成体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方法研究不多,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分析。

尽管GIS 空间分析法和复杂网络法能够直观反映布局现状,但是数据难以获取。

最后,在研究层面上,以城市内部的银行网点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还不多,研究理论和实证分析有待提高。

1.3研究思路结合GIS空间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南京市当前的热点问题,制定出研究思路,如图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总面积6597k㎡(不含水域)。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1.61万人,户籍人口648.7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0.75亿元,列全国第十一位,2014年南京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据2.6%,第二产业占据41.6%,第三产业占据55.8%,第三产业比重位列国内第五,前四为北上广深。

2014年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估,南京仅次于深圳广州。

[10]本文选择南京市其中的十一个区作为研究对象,如图2-1所示,是因为这些区相对于南京市其他区而言,处于中心区域,经济较发达,服务业对经济的要求较高,而且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向心性。

2.2 研究方法2.2.1 数据来源主要数据:本文数据主要是由专业网站和各银行门户网站数据组成,研究数据为2014年南京部分市区内的银行网点(本文所指的银行网点是指能在营业厅内办理业务的银行地点,不包括设立在营业厅外的取款机),主要选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 21 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数据来源于《2014年南京市市统计年鉴》,如表2-1所示。

市区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下关区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江宁区GDP/亿元635.96 710.79 364.38 253.71 567.23 772.71 483.36 906.94 482.49 532.63 1405.61人口/万人71.03 92.5 41.3 25.14 103 64.5 29 131.4 65.2 46 114.6面积/km2913 1485.5 134.6 80.87 49.11 390.52 29 53 80.97 26 1573图2-1 研究区域表2-1 南京市基础数据2.2.1 研究方法为了全面研究南京市银行网点的分布特征,利用Arcgis 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法对银行网点空间布局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银行网点在每个区的状况、整体的分布集中度、主成分分析法等。

银行网点的集中分布程度主要采用GIS 空间分析中核密度分析法,它反映的是一种空间点位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最后经过统计分析,制作专题地图。

3 结果与分析3.1 南京市区之间银行网点分布差异图3-1和表3-1中清楚地呈现了南京市各个区内分布的银行网点数量。

明显可以得出:1) 城区主要职能与发展定位和银行网点数量之间存在很大关系。

从表中可看出,鼓楼区最多为219个,其次是白下区为171个,而雨花台区最少,只有36个,说明银行网点总数在各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从地图上看鼓楼区、玄武区、江宁区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因此分布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其次高校、科研机构分布密集,吸引了不少银行网点。

雨花台区居住的人口较少,而银行网点布局必须要有足够的服务消费人群做支撑,因此雨花台区布局的银行网点数量很少。

2) 从数量来看,邮政储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知名银行的数量较多,而跨国银行的分布较少。

这说明银行的数量与市民的需求量成正比。

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银行的种类也较多,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同时也为南京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3.2 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核密度分析是空间分析中运用最广泛的非参数估计技术。

通过核函数可将离散分类数据变成连续变量。

能够直观、简洁地反映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了解南京市银行网点是否具有空间聚集性,同时核密度估计得结果表面将是连续的。

核密度估计公式为:市区浦口区 六合区 雨花台区 建邺区 秦淮区 栖霞区 下关区 鼓楼区 玄武区 白下区 江宁区 网点数 84 118 36 46 50 62 42 219 140 171 132表3-1 南京市各区银行数量表图3-1 南京市银行种类统计图其中,为s 处的密度;为第i 个观测点的向量位置;为带宽,>0,用来定义平滑量的大小,是核密度函数中心点s 与影响区内各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函数中心点s处密度最大,随距离衰减,到极限距离处()密度为0[11]。

基于核密度得到的空间分布集中度能反映银行网点的区位偏好,能为网点选址提供很好的借鉴。

从图3—2中我们能看出南京市区银行网点的集中程度具备以下特征:1) 银行网点集聚区几乎都在以鼓楼区为市中心的区域,局部聚集在与各城区的区政府中心,以六合区和江宁区最为典型,这说明银行业具有强烈的中心集聚特征,我们也可以在图中画出等值线,区分出高、低点密度区域。

2) 银行网店的分布还存在着交通指向性,随着交通干线的分布较为明显,同时还分散着多块小型集聚区,图3-2 南京市银行网点核密度成果图3.3 银行网点密度分区分析关于银行服务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文采用了 2 个指标,密度 I 是指行政区划中每平方公里的营业网点数,该指标表现银行服务的地域范围;密度 II 是指每万人的营业网点数,该指标体现了银行服务的人口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