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处开始放慢生活的脚步?怎样才能修炼出自在舒展的心灵?尝试这些方法,我们将会得到什么?慢锦囊之1: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那个苹果一份恰好可以展现才能的工作,一个刚刚好的职位,可以令你游刃有余,悠游自在。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或者身处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那么不论它的薪水有多高,多么值得拿来炫耀,以及多么能满足那颗虚荣心,也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感,反而会因此令自己陷入困境,终日不停地奔忙,没有成效,焦头烂额。
正验证了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博士著名的“彼得原理”——好胜心也好,名利心也罢,我们总是不能摆脱对金钱和高位的贪慕,而最终将自己引向能力无法企及的尴尬境地。
有一次听北大客座教授刘启明老师的课,讲品牌策略营销,他突然提到在何种状态下会产生高的幸福指数。
后来,他讲的那些品牌规划、4p理论、红海蓝海什么的全忘得差不多了,只有这个还记得。
他说,人要是想过一种悠闲幸福的生活,就去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那个苹果。
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那个苹果,可衍生出如下理解。
1 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2 不设过高的奢望。
3 注重当下。
当我们站在一棵苹果树下时,往往更眼馋那些高悬在枝头遥不可及的果实,我们选择的标准是这个苹果够不够大够不够漂亮够不够汁多味美,而唯独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能力。
我们究竟有没有本事拥有到它。
为了得到那枚挂在高处的苹果,我们用力踮起脚尖,或者跳起来,奋力伸出手臂,不会爬树的人也开始勉力攀登。
力气即将用尽,支撑不住摇摇欲坠的身体,皮肤有磕碰的淤青,一身泥一身汗,很难想象这个过程还有什么快乐,内心充斥更多的是焦灼、困惑、狼狈和不安。
而那个聪明人,只摘取伸手便可企及的那一个,虽然不是最大最耀眼,但更早收获。
不但果实收入囊中,还有余暇欣赏蝴蝶飞舞感受清风吹拂。
不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比较轻易能够做到的事,压力减轻,完成得更快更出色,成就感与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乐于挑战本身并没有错,如果你是千里马赤兔马乌骓马,尽可以风驰电掣披荆斩棘勇夺第一,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匹平凡的草根马,只想在拉车之余悠闲地吃几口青草,那么还是收回视线,看到近旁触手可及的那个苹果。
慢锦囊之2:少做即是多做人的想法很多,但精力有限。
有一家报纸曾经举办过这样一次有奖问答,要读者来说说比尔?盖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
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机遇成就了他,有人则说勤勉加务实才是制胜关键。
看似每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主办方最终把大奖给予了一位年轻人。
他的答案是:比尔?盖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做其他别的事情。
以比尔?盖茨的头脑和实力,即便是在赚到盆满钵满可以买下整个纽约的时候,他也没有被市场中其他什么诱惑,而是始终投身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研发。
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情,却用专注的力量,将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这就是“少做即是多做”的原则。
而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奢望成为世界首富的草民们来说,倘若想要生活得更加踏实自在一些,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原则。
Rose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每月负责20个版面,几个月前一个在公关公司工作的朋友请她做个兼职,主要是一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rose想到有外快可以赚就答应了。
同时几个大学同学想一起办个网站也请她加盟,朋友们一起创业一直都是她的梦想,当然跃跃欲试。
从此,rose白天上班,间隙做公关公司的策划,周末要去活动现场,还要维护和管理网站,睡眠时间被无情压榨,每天忙到昼夜不分。
然而三项工作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不好分配,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考虑,给公关公司的策划提案屡屡被客户批评,更糟糕的是,杂志校稿的时候她还沉浸在网站的修改设想中,完全没看到几个明显的错误,结果重罚之下一个月的工资几乎不保。
在很多时候,因为想要更高的收益,因为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或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我们往往会同时进行n件事情,填满了所有时间,心力交瘁,结果却令自己陷入混乱的境地。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人的精力的确是有限的。
正像没有人能够同时将双脚抵达南极和北极那样,我们无法让自己分身应对所有的事情。
想法固然很多,机会也有很多,但要懂得取舍。
少做,很可能会获得与多做一样的结果,甚至效果更好。
试试看,从此刻开始,以“少做即是多做”为原则,专注地做事。
1 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给自己罗列太多事情,显示能力不是只让别人看到自己做得快,更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做得好。
2 给要做的事情留出必要的时间。
3 将目光投向那些重要的目标。
去掉一些不必立刻就做或非做不可的事。
4 不必亲力亲为的事情就不必大包大揽。
5 可做可不做的事,不要碍于情面,要学会说“不”。
6 诱惑永无止尽,要冷静地审视它,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TIPS:“慢”熏陶快出了惯性,想要一下子慢下来也不容易,可以先用空闲的时间来做一些无法快速完成的事,就把它们作为成为“慢人”的入门基本功吧。
A 学习园艺或插花。
拣拾回安静从容的心态,将惯于飞速敲击键盘的双手插入泥土,耐心栽培一棵花草。
插花更有利于感受优雅的气度。
B 制作手工艺品。
亲手制作的东西更加充满人情,也在制作过程中收获安宁和乐趣。
比如用旧木条打造一个简易书架;与孩子一起玩折纸游戏;亲手裁剪一条在家穿得裙子;为家人编织一件毛衣。
据说好莱坞的名人朱莉娅罗伯茨、格温妮丝帕特洛等人都是编织爱好者。
她们说,编织有节奏的晃动有助于放慢心率,并将人带入更为平和、几近沉思的境界。
C 书法。
每一个运笔都缓慢舒展,欲速而不达。
是修炼旷达心境的法门。
D 沉思默想。
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不要赶着去做下一件事,停下来,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令心思从浮躁转为静默。
专注地想某一个问题,或者一段回忆。
不要做发散型思维,而要体现深度。
E 阅读并做笔记。
没有耐心逐字逐句的阅读么?找一本的确对你有帮助的书,再准备一个本子,同步进行阅读笔记。
将你认为有益的内容记录下里,再随手写一些心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阅读的时间随意,空闲下来的十分钟,或者晚间的一个小时,最重要的是坚持。
它可令你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F 拼图。
不要认为拼图只是小孩子的游戏,那些几千块碎片的拼图是很有挑战的哦。
只有沉着、冷静、不急不慌的心态,才能做好这件事。
一幅完整的拼图,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而这个过程,是“匆忙的兔子们”最应珍视的。
慢锦囊之3:找到恰当的节拍找到更合理的节奏,是改变忙乱状态的终极途径。
有时候会想起从前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一位眼里精光四射的男老师给我们做体能训练。
他总让我们先加速跑一二百米,然后走一段,然后再跑。
跑的时候他喊:“跑起来跑起来!”走的时候他喊:“调整步伐,深呼吸!”我一直是比较惧怕跑步的,尤其是长跑,那简直就是煎熬,但是上他的课就不怕,并不感觉乏力,下了课还是活蹦乱跳的。
跑一跑,走一走,歇一歇,这大概就是恰当的节拍。
也好比一首乐曲,总要认清那些音符的时值,该快的时候快,需慢的时候慢,舒缓相宜,才能弹在调上。
自主安排恰当的节拍1 制定每一天张弛有致的生活。
任由工作的牵制和摆布,你的生活将越来越凌乱无序,要锻炼在许可范围之内自我掌控工作的能力,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忙碌,什么时候应该放松。
比如在上午的忙碌过后,要开心愉悦地度过午餐1小时(这是多么宝贵的1个小时),这不仅是填饱你的肚子的时间,也是与同事一起闲聊或在办公楼下的花园里晒太阳的时间,如果可能,最好睡一小觉,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可令你下午精力充沛。
而下午的忙碌之后,就不要再占用和压榨晚间的时光,悠闲地阅读,学唱两首新的流行歌曲,与家人共进晚餐,散步和谈笑,都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2 课间休息。
忙来忙去,大家都抱怨: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何必呢?去一趟厕所,地球就不转了么?所以课间休息,要从上厕所做起。
停顿一下,换一个环境,吐一口气,通体舒泰。
回来接着喝水,好在下一个课间再去上厕所。
当然,这是对那些忙起来浑然忘我的人的强制性措施,课间休息中当然不是只有上厕所一件事。
你可以在一个工作的小间隙停下来下楼喝一杯咖啡;或靠在椅背上带着MP3听会儿音乐,令自己有几分钟的时间保持安静的心绪。
3 学会判断公务的紧急程度和性质。
我们通常认为手头上罗列出来要办的每一件事情都十分紧急和重要,可是细分析一下还是有区别的。
有的事情只要快就好,抢的是时间,那就快;有的事情,往往欲速不达,那就用适合它的速度去做。
不必忙于下决断的事情,就不要急赤白脸地立刻回答人家Yes 还是No。
4 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
上帝造世界的时候也没忘记留出休息的日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倒好象比上帝的精力还充沛。
没有谁是天生的工作狂,持续不断的工作除了让我们效率低下,精神萎靡之外,还会从心里生出厌倦和抵触。
休息,好像文章中的逗号,要喘一口气,才能继续声情并茂地读下去。
在每一个停顿换气的间隙,可以和朋友约着吃个饭,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到郊外爬爬山,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时候走的更远些。
不论是小休还是大休,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休息就是休息,不要带着工作上路,记得要把他们暂且“放下”。
慢锦囊之4:提升钝感力钝感力是给自己打制的金钟罩铁布衫,不让自己轻易受到伤害;也不轻易就随着别人的步调焦躁和急迫。
身处一个你追我赶的时代浪潮中,要想彻底摆脱压力那是不可能的,剩下的只是如何与它面对的问题。
压力、挫折、焦虑无处不在。
越紧张它们,它们更会被无限放大。
所以,不如“钝感”一点吧。
对于身体来说,过于敏感的皮肤容易瘙痒,过于敏感的牙齿容易疼痛,过于敏感的体质容易感冒。
敏感,就是对周遭的变化十分在意却不能适应。
对于心灵来说,一点小事都能令你郁郁寡欢焦躁易怒,吃不好睡不好快乐不起来,或者常常思虑过多容易猜忌,这就是过于敏感了。
敏感导致脆弱,脆弱导致受伤。
钝感是一种才能。
有一种上司,经常发脾气,而且是无端的发脾气,其实这也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渠道。
他用这种方式将压力转嫁到别人身上,你不要中计就好了。
任他咆哮一通,不必在意他说的有没有水准,也别顾及其他同事同情或嘲讽的眼光,不要让这些影响你。
尽量保持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批判,说得对的,下次照办,说得不对的,就当是噪音。
在强大的炮火面前毫发无伤,才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有一种同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也不必太在意。
有些话听了一笑了之,别去深究其中的意味。
如果发生了不快,要尽力想办法尽快改换心情,千万不要回家之后仍然没完没了地沉浸在悲愤难堪自责的复杂情绪之中。
钻牛角尖只能伤害自己。
钝感之所以能令我们保持身心健康,这是有理论根据的。
简单说,身心健康的前提是保证我们的血液能在身体里顺畅流通。
当我们产生焦虑、烦躁、紧张、悲伤等情绪的时候,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此时血管变窄,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受阻,疾病因此冒出头来。
而钝感力可帮助我们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始终保持舒适、愉悦、平静的心境,这个时候交感神经处于平和、松弛的状态中,自然血管舒张,血液流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