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生活

慢生活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少数人仍然保有快乐人生的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一个以工作不断地和不可避免地减少为特点的新阶段。

看来,“慢生活”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体验“慢生活”。

“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慢’是‘快’的基础你只有习惯‘慢生活’才能够快速准确找到定位而不会迷失自己要慢下来(Slow),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自1989年在意大利出现后,便风靡世界。

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用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像心脏一样工作,有忙有闲,尊重科学;像蜜蜂一样生活,有劳有逸,懂得生活。

心脏的设计之妙,耗能之少,优于任何一种高科技,它是节能的榜样,是慢生活的典范。

再看看蜜蜂,更神奇了,2亿年的自然进化,同时代的恐龙早死了,它还活的很好,家族庞大,人丁兴旺,而且天天蓝天白云,清风送行,和百花姑娘一起翩翩起舞。

蜜蜂从不加班,在规律有序的生活中,以勤劳和智慧用普通的花粉和花蜜酿出高科技含量的蜂蜜和蜂王浆,创造出几十倍的科技附加量。

反观蚂蚁,加班加点,早出晚归,风里雨里,却只是机械搬运,满头大汗却效率很低。

85岁高龄,精神矍铄、潇洒从容的金庸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他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而是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

他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

武打小说打一会儿,就要吃饭,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

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

”在北京798艺术区,有一家“熊猫慢递”店,专门提供信件投递服务。

但是,它不讲究“快”,强调的是“慢”: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可以是1个月后、1年后,甚至10年后或者更晚。

慢递小店开张后,已经有两万多封信被郑重地托付在这里,等待着投递它们的那个特定日期的到来。

当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

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

约翰·列侬曾
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中国人却开始为了账单、房子而忙碌。

发展节奏过快,诸多负面问题也初露端倪,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化发展太快,城市的房价产生了巨大泡沫;社会进入“汽车化”太快,一些大城市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拥堵不堪,空气质量受到威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能源的紧张。

圣者有言:欲速则不达。

所有的这一切弊端,都可以成为我们要慢下来的充足理由。

是时候停下脚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

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等精神上的补给。

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实现慢生活的一个途径。

中国人大都喜欢陶渊明这个人,尽管他没当过大官,更没什么钱,除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和几篇零星散文外,在文学历史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

但他的田园诗中所描绘的内容至今仍为人们所向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在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里,因为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如此之美,人的心情变得从容淡然,竟然连时间都忘记了,不知今昔是何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书中提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他感慨道:“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
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从他的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大自然对悠闲生活的重要性。

想想古时候,虽然没有汽车、高楼、空调,但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屈原可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杜甫虽然穷,但住的地方“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细细香”。

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所以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不容分说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

有许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背景下,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甚至连感情也在“8分钟聚会”、“闪婚”等概念下被“快餐化”了。

“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生活变得细致。

这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2005年,又是意大利人,62岁的贡蒂贾尼成立了“慢生活艺术组织”,倡议人们减慢生活节奏。

2007年2月19日,这个组织在米兰举办了首个“世界慢生活日”。

之后,贡蒂贾尼每年都会在世界大城市中选择一个开展活动,此前的几年分别是米兰、纽约和东京,而中国上海则成为了今年的“世界慢生活日”主场。

2010年10月,随着世界“慢城”联盟主席皮艾尔·乔治·奥利维地来沪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乐活论坛,“慢城”这个概念在乐活人士、环保人士圈内引起热议。

而中国江苏省高淳县被正式授予“慢城”称号,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

“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它们反污染,反噪声,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从1999年起源至今,全球24个国家有了135个“慢城”诞生。

[2]经过20年的发展,“慢生活”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吃有慢餐,行有慢游,读有慢读,写作有慢写,教育有慢育,恋爱有慢爱,设计有慢设计,锻炼有慢运动……无处不在地提醒人们放缓脚步,享受人生。

慢活并不是将每件事都拖得如蜗牛般缓慢,而是希望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它是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尽量以音乐家所谓的正确的速度来生活。

对于一向快得不得了的欧阳来说,“慢”不是一时的流行,是一种线索。

从慢方向、慢人物、慢工细货、慢游、慢动作,思索慢的乐趣,并提出“懒惰”的主张,享受一个慵懒而美好的季节。

一本名为《悠游度日》的书介绍做懒人,但不是做不负责任的人,我们的重点在于寻求生活真正的乐趣。

此书再度引发大家对“慢生活”的期待。

有所不同的是,作者Tom Hodgkinson(霍奇金森)是一个崇尚懒散度日的人。

在书中,他讲述了在工作压力下的普通人应当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懒人不起床还是闲人在酒馆喝酒,都在讲人应当过怎么样的生活才自由。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懒鬼。

他天天无所事事,在街头闲逛,城市街头漫游开拓者,写下了作品《拱廊街》,他说:“艺术家、诗人看似最不潜心工作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潜心其中的时候。


王尔德贵族公子王尔德不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始人,也是懒散生活的倡导者。

他曾说过,“无所事事绝非易事”,他的一生都在为悠游生活努力。

(霍奇金森)《悠游度日》的作者,三个孩子的父亲,英国知名杂志主编,专栏和畅销书作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办了杂志《The Idler(有闲人)》,竭力提倡自由懒散的生活,反抗西方世界的工作文化。

四号人物: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佳传承者,他也担负了在中西文化间作为桥梁的工作,让进取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古老哲人的思想。

《生活的艺术》充分展现中国人的东方闲适哲学,他崇尚“自由和淡泊”以及“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以散淡的文字叙述了生活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