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09营销陈驰
09113094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经济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做了巨大的显著的贡献。
但是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显露出来一些重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如何解决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列举了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1.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
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通过业务外包、贴牌生产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地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
1996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
据统计,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6 905.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5.3%。
其中出口4 165亿美元,增长了27%;进口2 740亿美元,增长了23.6%。
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除了初级产品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
说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势化趋势十分明显。
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
响。
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是我国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其数量的扩张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外贸依存度的增长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为正相关,过高的的外贸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便,例如我国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贸易摩擦等。
2.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O年,制造业的生产设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24.6%。
此外,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也非常低。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只占产业工人的3 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40%。
中国知识产权局200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000家,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高技术领域也只是涉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贸易利益,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加工贸易的政策不够完善。
(1)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2)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3)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4)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4.区域发展不平衡。
向中西部梯度快速转移时机尚不成熟。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托海港,凭借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使加工贸易得到优先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新的局面。
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了我国。
我国沿海城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易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开始向中西部或加工贸易尚不发达区域转移。
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比较落后、物流效率比较低、人力资源较贫乏、营商环境不够好等多方面因素,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梯度转移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三、加工贸易的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四、
1.利用转变外资的方式,提高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据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就会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就会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
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要培育像中兴公司那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只有拥有更多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才能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我国要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转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向我国投资,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其投资于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环节;鼓励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通过与其合作,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扶持性政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制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为跨国公司加工贸易配套的各类企业,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关联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对加工贸易所需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
3.促进加工贸易的政策不断完善。
完善、理顺加工贸易政策是实现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性因素。
政府部门应通过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的调整,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来引导推动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应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将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及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带动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与升级;针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以及国内采购原材料退税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修订、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程序,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4.带动了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把握新政策带来的机遇。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即使在这些“饱和”区域,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必须创新观念,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
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资源产品、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首先在硬件上,要加快当地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