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
预备式:
两脚并立,两臂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左脚向左开步平行站与肩同宽;两臂内旋向上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两腿膝关节稍屈,同时两臂外旋向前合抱于腹前,掌心向内,十指相对,拇指放平,两手指间距约10公分。
动作注意事项:头向上顶,下颔微收,舌顶上颚,嘴唇轻闭,沉肩坠肘,腋下虚掩,胸部宽舒,腹部松沉,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作用: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提高关节灵活性,防治肩部疾患,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动作:两臂外旋微下落,两掌五指分开,在腹前交叉,掌心向上;两膝伸直,同时两掌上托,一直上托至喉咙处,两掌内旋成掌心向上,十指仍然交叉;继续上托至头顶,抬头目视两掌,而后两手继续上托掌根用劲,肘关节伸直,同时收颔,目视前方,动作稍停。
此前为吸气,此后为呼气,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分别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绕回至腹前呈球状,一上一下为一次,做6次即可。
接着,十指交叉继续前面动作……)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作用:可刺激督脉和背部诸穴,同时调节手太阴肺经等经脉之气,它能有效的发展下肢的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同时增加手臂、手指、手腕和肌肉的力量,有利于矫正驼背、肩内收等一些不良姿势,很好的预防肩、颈疾病。
动作:左式动作:随着吸气,重心右移,左脚向外开立,膝关节缓慢升直,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左掌向外,目视前方。
右掌屈指向右拉至胸前,左掌呈八字掌,左臂内旋向左推出,同时两腿屈半蹲呈马步,动作略停,目视左前方。
呼气,重心右移,两手变自然掌,右手向右划弧,于肩同高,掌心斜向前;重心继续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手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一左一右为一个动作,共做三个动作,做第三疹的最后一个动作时,重心继续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站立,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手下落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第三式:调理脾胃单臂举
作用:上下对拉,可以牵拉腹腔,对中焦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可以刺激位于胸胁部的相关经络,以及背部俞穴。
具有调理脏腑、经络的作用。
该动作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和小肌肉得到锻练,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利于预防肩、颈疾病。
动作:左式:随着吸气,两腿挺膝升直,同时左掌上托,经面前上穿,随之臂内旋上举至头的左上方,指尖朝右,右掌同时随臂内旋下按至右髋旁,指尖向前,动作略停;随着呼气,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下落于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右臂外旋,外掌向上捧于腹前,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一左一右为一个动作,共做三个动作,做第三次的最后一个动时,变两腿膝关节微屈,右掌下按于右髋旁,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动作要领:舒胸展体,拔长腰脊,两肩松沉,上撑下按,力在掌根。
)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作用:五劳指五脏劳损,七伤指七情的伤害。
可以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诸脏腑;往后瞧的动作,可以刺激大椎穴及背部俞穴,达到五劳七伤的目的。
还能增加颈部、肩部参加运动
肌群的收缩力,活动眼肌,预防眼睛疲劳及肩、颈疾病。
动作:左式动作:随吸气,两腿挺膝升直,重心升起,同时两臂升直指尖向下,目视前方。
紧接着,两臂外旋掌心向外,头向左后转,动作稍停,目视左斜后方。
接着,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一左一右为一个动作,共做三个动作,做第三次的最后一个动时,变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动作要领:头向上顶,肩向下沉;转头不转体,旋臂两肩后张,转头和旋臂的幅度要大一些。
)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作用:可刺激脊柱、督脉、大椎穴,从而达到舒心泄热的目的,有助于去除心火。
脊柱大幅度运动,
动作(左式):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开步站立,同时两掌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指尖相对,目视前方;接着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则时两臂从两侧下落,两掌扶于膝关节上方;接着,重心向上稍升起,随即重心右移,上体向右侧倾,俯身,目视右脚面;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根;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后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颌微收,目视前方。
(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一左一右为一次,共做三次。
做完第三次后,重心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同时两臂经两侧上举,两掌心相对,两腿漆关节微屈,同时两掌下按至腹前,指尖相对目视前方。
动作要领:马步下蹲要收髋敛臀,上体端正。
摇体时脖颈与尾闾要对拉伸长,速度应缓慢,圆活连贯。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2 )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3 )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
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4 )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
如此反覆俯仰6 次。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
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
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
与全身代谢机能有密切关系。
腰又是腹腔神经节“腹脑”所在地。
由於腰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也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各个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
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能强腰、壮肾、醒恼、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
年老体弱者,俯身动作应逐渐加大,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俯身时头不宜过低。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成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1 )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
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於腰间。
(2 )与(1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3次。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
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
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
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
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於气血运行。
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预备姿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
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
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
全身放松。
如此起落6 次。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
“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
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
由於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
同时有利於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收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