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抛石挤淤施工方案

抛石挤淤施工方案

惠新大道及梅湖大道建设工程软基处理抛石挤淤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建七局惠新大道及梅湖大道建设工程四标2016年5月25日目录1、编制说明 (3)1.1、编制依据 (3)2、工程概况 (4)2.1、工程地质条件 (4)2.2、道路结构及施工范围 (6)2.3主要工程量 (6)3、施工进度计划 (6)4、资源配置 (6)4.1人力资源配置 (6)4.2机械设备配置 (7)4.3材料安排 (9)5、抛石挤淤施工技术方案 (9)5.1、工艺流程 (9)5.2、材料控制 (10)5.3、测量放样 (10)5.4、地表的清理 (10)5.5、片石运输及挤淤 (10)5.6、沉降观测 (11)6、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 (11)6.1、质量保证体系 (11)6.2、工序质量检查程序 (11)6.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11)7、安全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 (16)7.1、安全目标 (16)7.2、安全保证体系 (16)7.3、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20)8、环保水保措施 (24)8.1、环保水保机构 (24)8.2、环境保护的措施 (25)8.3、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环保体系 (25)8.4、施工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5)8.5、水土保持的措施 (27)8.6、加强制度措施的落实 (29)9、文明施工 (30)9.1、文明施工措施 (30)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1.1惠新大道及梅湖大道建设工程第四合同段招标文件。

1.1.2我单位对施工图审查复核及现场核对报审资料,施工现场实地踏勘调查资料;我单位历年积累的成熟施工技术、科技成果、施工工艺及方法;以及多年来从事类似道路的施工经验。

1.1.3国家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⑵《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⑶《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⑷《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3)⑸《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2008)⑹《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⑺其他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2、工程概况2.1、工程地质条件2.1.1地形地貌路线内地貌单元主要为冲积平原及剥蚀丘陵地貌与丘间凹地。

路线属新建工程,沿线表层多为素填土层,上部多有植物。

2.1.2气象水文本区南临南海,北界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

据近6年(2006-2011)资料,年平均气温22.7℃,年极端最高气温37.6℃(2008年7月2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3℃(2010年12月17日),偶有霜冻。

夏季从4月中旬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长达180天,10月下旬进入秋季后,除特冷年的1~2月份偶有不连续的2~3月的短暂冬季外,基本上是秋春相连,长夏无冬。

受季风影响,降水具有雨量多、强度大、季节长、雨日多、时程及分布不均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1918.2mm,最大日降雨量292.0 mm(2006年7月15日),一小时最大年降雨量80.7 mm,年降雨120~150日,集中于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3.9%。

年平均蒸发量998.4 mm,潮湿系数0.98~1.15,年平均湿度79%。

月相对湿度有时可达89%。

风向具明显季节性,夏季多东和东南风,冬季多北和西北风,年均风力1.8m/t,最大风力7级,南部的沿海地区多台风,可达10~12级,最大风力12.1m/t(2009年8月)。

区内列入等级的通航河流为东江。

其余为中、小河流、水沟及灌溉渠,均系由暴雨径流汇集和为满足农业用水构成的地表水系。

区内水资源尚丰富,地表积水分布在沿线各沟、渠、河流、水塘等。

区域内对路线建设、运营影响较大的气候因素主要有台风、雷暴、暴雨等。

2.1.3水文地质⑴地表水路线经过区地处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水系较发育,为东江水系。

沿线可见有水塘、沟、渠及河流等,水量变化较大,受季节性控制。

⑵地下水类型根据路线所经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物理性质和地下水动力特点,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二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区及丘间凹地,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的砂、圆砾层,富水性、透水性较好,水量丰富,局部地段具承压性。

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强~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及花岗岩,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揭露,其水量贫乏。

2.1.4工程地质评价路线内地貌单元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局部路段见剥蚀丘陵与山间盆地。

项目属新建工程,道路沿线经过人造鱼塘,沟渠众多,其低洼处应沉积有一定厚度的淤泥或淤泥质粘土层;其余路段表层多为填筑土。

根据沿线地质调查水沟、鱼塘不均匀揭露0.3m~1.0m的软土层,为高压缩性土,承载能力低,且厚度及埋深变化较大,路基稳定性差,未经处理不宜直接作路基持力层。

2.2、道路结构及施工范围梅湖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50Km/h,路基宽度46m,行车道宽度为2×14.5m;二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为40Km/h,路基宽度为24m,行车道宽度为2×7.5m。

梅湖大道及二号路汽车荷载等级为城-A级。

本标段施工图设计范围为:梅湖大道,桩号:MK0+000~MK4+330.041,长4330.041m。

二号路,桩号:M2K0+000~M2K0+667.250,长667.25m。

2.3、主要工程量主要工程数量见表一。

暂按图纸设计工程量统计,具体数量按现场施工,监理确定的数量为准。

3、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计划于2016年7月15日开始进行抛石挤淤施工,2016年9月15日结束,工期为60天。

4、资源配置4.1、人力资源配置表二人力资源配置4.2、机械设备配置机械设备配置见表三。

表一抛石挤淤法处理特殊路基设计工程数量表1 / 11 / 1表三机械设备配置4.3、材料安排抛石挤淤的主要原材料是片块石,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抛石挤淤的质量,片块石及碎石应选用生产规模大,场地宽阔,石质稳定,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石料厂。

原材料质量控制:片块石:石料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石质应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纹,剥落、受腐蚀严重的石料不得使用。

5、抛石挤淤施工技术方案抛石挤淤是对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弱、抗剪强度低的软土地基,利用振动碾压机械,加入片石,对片石进行振动碾压,淤泥质粘土由于受振动、挤压、扰动等原因,土的结构产生破坏,当片石被挤入后,土粒颗粒重新调整,孔隙水通过片石排出,空隙压力逐渐消散,使下卧层的淤泥质粘土的性质改善。

5.1、工艺流程整修便道→清除表层→基坑报验→机械抛石→挖机整平并碾压→再抛块石→循环作业至设计标高→挖机碾压挤淤至线外并装运弃土→填塞小石块→压路机碾压密实。

5.2、材料控制本工程所采购的块石、片石都必须经过检验,抗压强度大于20Mpa,并由监理工程师现场抽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凡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应立即清除出场,且随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抽样复查。

5.3、测量放样按淤泥实际范围要求须测量放线,确定其抛石范围并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界线。

淤泥处理前,测量放样出沟底施工坡脚范围,结合现场情况处理的现状,包括平面几何尺寸和相应高程点,绘制出淤泥处理范围的地形平面图,报监理工程师核查、签认后作为工程量计算的依据。

5.4、地表的清理抛石之前,抛填范围内的杂土、有机土、建筑垃圾、树根、树墩等表层土要用挖掘机清除,并用人工配合清理。

应清除全部土层,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5、片石运输及挤淤对于水深较深、淤泥较厚、难以清淤的坑塘,采用围堰抽水,对于低洼地段内正在生长的杂草等应先清除干净,再探明抛填深度、下卧层横破。

尽量利用附近便道,修建施工临时便道,使运输车能够尽快到达预填筑路基位置,缩短运距,节约成本。

石块运至指定地点后,利用挖装机械进行抛石作业。

从路基内侧开始抛填,渐次向外抛填至全宽,使淤泥向路线外侧挤出,分层填筑、压实,压实时应采用重型压实机械施工。

第一层抛填深度为1.5m,要求抛填块石块径不小于20cm;其余层厚采用0.8m~1.0m,块径不大于10cm。

为了达到嵌挤密实的结构,顶层应采用块径较小的开山石,并保证碎石或石屑填满大粒径石料之间的缝隙,然后再振动压实。

压实指标:孔隙率不大于25%,或压实沉降差平均值不大于5mm。

5.6、沉降观测⑴在完成换填部位设置观测标志,采用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每20米设置为一个断面,分别设置于路基中央、路肩、坡趾。

⑵观测桩采用50cm×50cm×4mm的钢板上焊上Φ32钢筋作为测杆埋入基底,测杆外套80mm的塑料管,以减少下沉阻力。

随填土高度增加,测杆和套杆同时加长,接高后的测杆略高于套管,套管上注意加盖,防填料落入管内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不高出碾压面50cm。

⑶观测:采用S3型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进行高程测量。

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如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观测一次;填筑完成后每15天观测一次,并作好测量观测记录,及时整理、汇总观测结果,作为该段路基稳定的评价资料。

6、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6.1、质量保证体系为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我项目部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健全质量奖罚制度。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⑴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见图一):①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工程技术负责人和质检组负责人为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②由施工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并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及质检员,形成第一级自检体系。

③配备强有力的质检技术力量,以质检员为龙头,组织试验员、测量员、施工员实施各工序的管理和数据检测,形成第二级自检体系。

④专职质检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一定资质和现场施工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项目经理部批准后方能担任。

6.2、工序质量检查程序⑴作业班(组)在每一道工序过程完成后,由各班(组)的质量检查小组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自检,合格后报质监员进行复检。

⑵项目经理部质检员确认自检组的检查有效并签字后进行复检。

经质检员复查合格,质检员签字后将检查表格报送监理工程师,请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工序质量监控流程图附后见图二、图三)。

6.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⑴为确保桩位置的准确无误,施工时先放出边线后,用石灰粉撒好每一个桩的准确位置,保证抛填边线正确。

⑵材料的采购:所有进场材料都必须经检验合格方准进入施工现场。

⑶材料的堆放:有专门的堆放场地,材料应分类堆放整齐,并有标示牌标示清楚。

⑷抛填质量控制:抛石挤淤砌体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坚持上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原则。

⑸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学习有关规范、标准及操作规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