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

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

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

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

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

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

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

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

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

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

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

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大大增强。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

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

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

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0多万个。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

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立法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

2005年4月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两岸关心出现重大转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