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

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

内容摘要: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行政监督的强弱决定了行政效率的高低,监督不力极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本文从行政监督和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入手,系统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对我国现存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陈述并给予一定建设性意见。

另外,本文还简要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其他方法,希望能有效配合行政监督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效率、决策、执行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效果的度量和评价。

行政效率的高低.是检验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而行政监督对行政效率的高低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行政监督以保证行政效率的高效。

一、基本概念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包括廉政监督和勤政监督。

廉政监督是监督机关依法对监督对象廉政情况的监察活动,它包括依法对监督对象在行政活动中非法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的查处;勤政监督是监督机关依法对监督对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政纪命令的情况和履行职责,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情况及产生的效率、效益的综合性监督活动。

行政效率是对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时效的反映,可以用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来衡量行政效率得高低。

用公式表达为: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标和归宿,是检查行政工作水平的标尺。

二、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1)行政监督是行政效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历史的事实多次证明,哪里没有对权力的监督,哪里就有腐败。

行政监督不力乃至行政监督得缺位给行政权力的滥用留下了许多空间。

其主要表现在政府机关大量存在的权利寻租和官僚主义现象两方面。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此,要想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必须从根本上铲除权力寻租和官僚主义现象。

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实施有效的行政监督。

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看,行政权力是一切行政管理活动的基础,是实现行政管理的基本要素。

而行政监督通过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来对行政效率施加影响。

行政监督是保障行政权力正确运行和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而行政权力的正确运行和高效运行正是行政效率提高的关键。

因此,行政监督的强弱决定了行政效率的高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一切的权力都属于人民。

但是,根源于人民的权力,需要有具体的执行者。

这样在权力主体隐性缺失的情况下,就存在着背离人民利益的可能,我国的政治实践证明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是整个国家权力逆向运行的表现,源于对最高权力的无法监督。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腐败现象,则是个别国家权力逆向运行的表现。

源自对具体权力的无法监督。

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廉政监督的不到位无疑给腐败病毒大面积传播创造了机会。

只有加强廉政监督、健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行政权力的正确方向,促使整体行政效率提高。

谈论行政权力运行效率的另一方面就是各种行政行为的具体时效。

提高这种效率必须依靠勤政,而勤政监督的作用在于纠正查处决策和官僚主义失职读职以及消极懈怠行为,促进政府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和行政人员恪尽职守、各司其职,高质量、高效率地履行职责,保证政府政令畅通。

在这个层面行政监督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行政效率:行政决策;行政执行。

行政决策包括3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即行政立法、行政领导决策和行政决定。

行政立法本身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条途径。

但这条途径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需要监督机制来保证。

如果行政立法本身就存在缺陷、相互矛盾,那么以后的行政执行将无所适从,势必会影响行政效率。

行政领导决策的有效和高效,是以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前提的,行政监督在这里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

一是通过科学的决策制度,严格决策程序,防止个人专断和盲目决策。

二是通过严格的决策责任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决策中不科学、不合理和失误的决策行为,促使行政领导既慎重又高效地决策。

三是通过决策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偏差,补充不足,防止官僚主义造成偏差和失误。

行政决定是连接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的中介。

所以保证这个层次的有效和高效特别重要,这种保证同样要依靠行政监督。

对行政决定的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合法监督和责任监督。

行政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高效性为行政执行的高效化打下了基础,但是行政决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政执行上,否则行政效率的实质意义无法体现出来。

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实务性活动,时效性和操作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行政监督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是通过时效监督和操作规程监督来提高行政效率。

(2)行政监督不力是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行政权力是一切行政活动的基础 ,是实现行政效率的条件。

它是一把双刃剑 ,对行政效率的实现既有正效应 ,也有负效应 ,只有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才能保障较高的行政效率。

而这种负效应的克服必须依靠健全的自律和法律机制 ,其中法律机制的作用尤为重要 ,这种法律机制就是行政监督机制。

(3)以行政监督促高效行政。

行政权力是启动行政管理活动的必要力量,行政效率又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效率是行政权力运行的外在表现。

只有使行政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行政管理才会取得正效果。

提高行政效率就意味着这一正效果的扩展,在此情况下,提高行政效率才具有实质性意义。

否则,如果行政权力逆向运行,高效率只能加速其破坏性。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行政高效率是以行政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为前提的。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多元监督缺乏有力的整合,监督合力较弱。

我国监督体系内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党组织的监督、司法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等。

这些监督主体之间各自为政、权责不分,滥用权力、互相推诿的现象屡有发生,各种监督力量缺乏协调配合,使行政监督出现了许多“失监”、“漏监”、“虚监”等现象,给行政权力滥用留下了可乘之机,使许多腐败分子逍遥法外,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实效。

第二,权力机关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人大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它对于行政管理的监督权力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现实中存在的人大“有权无力”的现状却使人大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人大立法监督薄弱和执法监督失效两个方面。

这种权力制约权力的失效已成为政府行政权力缺乏监督,导致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监督法规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立法是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依据。

而我国目前监督立法的薄弱使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不清楚,这使监督机构对各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监督和惩处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制手段,大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因此,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呼吁尽快建立完善的《监督法》,使监督做到有法可依。

第四,行政监督人员素质较低。

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作风正派的行政监督队伍是行政监督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然而,我国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监督人员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甚至滥用权力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第五,行政监督机构地位低,缺乏独立性。

我国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从它监督的对象和担负的任务来看,这是国家行政机关领域里一个综合性监督机构。

把它作为政府一般职能部门设置,与同级政府其他部门处于平行地位,既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又是一种协作配合关系,这与它的职能和客观需要是不相适应的,监督缺乏权威性,特别是对同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监督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缺乏独立性。

行政监察机关设置在政府内部,在政府领导下监督政府(自己监督自己),很难避免因本位或地方保护主义而减弱它实际监督的力量和作用。

再加上监察机关人、财、物等方面都受政府直接管理,也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支持,这种监督者依附于被监督者的关系,是无法显示其权威性和独立性的。

四、完善行政监督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第一,建立监督形式的整体协调机制。

各种不同形式的监督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这种合力不仅包括各种监督形式发挥作用,也包括各种监督形式之间密切联系、协调和配合的作用。

只有当行政监督体系发挥整体效能时,才会加强监督的力度和权威。

因此,既要加强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又要加强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协调、配合的作用,消除矛盾。

首先通过立法明确职责权限,依法各司其职。

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联系,通过协商解决有争议的问题,防止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监督“空档”。

第二,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通过各方面的途径,把政府依法行政置于多层次、全方位的民主监督之下,形成一套互为补充、互为制约的民主监督机制。

具体措施可采取:一是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民主办事程序,重视决策研究和咨询工作,重大决定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加强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实行政策、法律与广大群众见面制度。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就应大力宣传法制,不论是法律、行政法规,还是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国家报刊、地方报刊都应及时的报道宣传。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宣传教育,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实行广泛的民主监督。

三是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工作。

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做好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监督箱、监督电话的管理,方便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其作用。

建立健全保护举报人和严惩打击报复行为的规章制度,严格保护举报人和控告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腐败行为及时曝光,以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人们廉洁自律,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廉洁行政,依法行政。

第三,建立制度的约束机制。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力范围和运行方式要法律化、制度化,使其权力有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和约束,其核心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即当法律赋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力限制范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必须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

否则就是越权、滥用权力,就是失职、渎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保障监督者在其权力范围内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制度约束机制。

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责任制制度。

以行政立法的手段,通过一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形式,对国家不同层次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完成任务的标准,以及履行职责的考核的奖惩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并通过职责的考核和奖惩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通过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案件审后回访制、信访失职追究制。

对不称职干部辞退制等制度约束机制,制约权力的滥用和失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