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开模检讨开模检讨:1、模穴数、零件用什么材料、模穴号、日期章、T1时间;2、对制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制品改善的方案进行汇总;3、制品讨论的部分:a、拔模角检讨、b、制品肉厚的检讨、c、制品分模线的检讨、等等开模检讨注意事项编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开模检讨注意事项,属于选择题类型。
中文名开模检讨注意事项类另U选择题A. 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B. 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是否方便于拆装?C. 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1. 树脂名。
2. 等级。
3. 颜色。
4. 成形收缩率。
5. 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厚、料管温度、模具温度等关系变化。
6. 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 / T比)和射出压力、模具温度、肉厚、料管温度等之对应关系。
7. 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
D. 是否可做逃气沟?(参考物性表或哪一种成形法),可作何种逃气法?E. 采用何种成形法?F. 拆模:1. 母模(制品表面侧)要设计于塑料机之固定侧或可动侧?2. 拆模线(分模面、插破面、靠破面)是否理想?3. 插破面之斜度是否足够?(最好是3°以上)(插破量)4. 制品表面的模仁线可有获得客户的承认?5•喇叭网孔脱模斜度是否足够其脱模斜度是否配合咬花?G. 成品部是否会造成收缩之处?会收缩于哪一侧?可有应付的解决办法与判断对策了?1. 偏肉2. 局部较厚之肉厚缩水痕迹如何克服?3. RIB与侧壁(或板厚)相连处之肉厚比例,板厚,侧壁与RIB之比例为最之极限2/3。
4. BOSS根元处之肉厚与该处板厚之比例。
是否有作全周盗料?5. 局部之制品是否会因热集中,不易冷却而导致表面收缩?6. 是否可确实的判定出收缩于哪一侧(制品之表面或内侧)?7. 采用特殊之成形法是否可不用考虑收缩?例如发泡成形,或SINPRESS法等。
8. 设计盗料之小模仁或模仁梢时是否达到平均肉厚之要求?H. 短射:(充填不足)如何对策?I. 肉厚过薄无法成形时。
2. RIB过薄或过深。
3. BOSS根元处肉厚过薄。
4. BOSS肉厚过薄或过深。
5. RIB或BOSS是否会太接近浇口?6. 短射和逃气沟之关系。
(客户有提出排气之指示?)I. 短射和收缩二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J. 流道、浇口系统:(含补助汤道、堵料道)。
1. 采用哪种流道(热流道、冷流道、其它)?2. 流道系统适切?(注道、流道之型式及尺寸,浇口之型式、个数、位置、尺寸等)流动平衡OK ?3. 流道距离/肉厚(L / T )适切?4. 流道系统对整个成品之重量百分比合理?5. 所采用的浇口型式是否会造成蛇纹或浇口附近产生色泽不均(如模糊、雾状等)之现象。
6. 浇口之进入成品处是否选择于较厚之地方。
(理想方式是由厚T薄)270开模,试模及检讨几个要点1. 开模前后及试模前准备事项:;•开模报价前要向厂商规定,模具材质、何种水口?•;•开模后要与厂商排定开模时程计划表,按计划表到模;若有进度耽搁要马上向上级反应;•当采购发出模具之合同后,要与模具厂商讨论水口位;•开模后要在最短之时间内取得模具排位图及模具尺寸;缺必须联络相关部门在最短之时间补足;•有必要时,得在七天前通知塑胶厂准备经确认颜色之;2. 试模时注1. 开模前后及试模前准备事项:•开模报价前要向厂商规定,模具材质、何种水口?•模具开模后要马上开始着手准备送色板给客户确认。
•开模后要与厂商排定开模时程计划表,按计划表到模厂追踪模具进度,若有进度耽搁要马上向上级反应。
•当采购发出模具之合同后,要与模具厂商讨论水口位置及进胶之形式。
•开模后要在最短之时间内取得模具排位图及模具尺寸。
•试模前十天要根据客户需求样品数及B.O.M上之部品逐项核对,若有欠缺必须联络相关部门在最短之时间补足。
•有必要时,得在七天前通知塑胶厂准备经确认颜色之塑料。
•在试模前必需通知模具厂,在不影响功能之位置,打上穴号。
2. 试模时注意事项:•务必要求啤机师傅做到不缺胶、不缩水。
•取最少六啤完整之塑料件回厂检讨。
•试模时要塑胶厂保留至少一组含水口之塑料件备用。
•若有外观要喷油之部品,在第二次试模时便要取最佳状态之塑料件,做为制作喷油模之用(至少要在连续啤出完整之外型后算起第10模到15模, 此时之前模必须是不再修改之状态)。
3. 模具检讨时注意事项•必需将所有不同穴号之部品作交叉组合。
•必需把所有相关之电子部品纳入,一起组合检查。
•所有线材或五金部品规格要与部品表相同。
•在锁螺丝之前所有部品是否有被定位?•锁螺丝时是否容易滑丝?•是否有缩水之现象?•可活动件与相邻物件之间隙是否小于5mm大于13mm •水口之位置是否适当?•组合后是否有段差之现象?•需要做滑动或转动之部品是否有干涉之现象?•组合后是否有松动之现象?•在外部可见之塑料件可否承受5kg以上之力道?•是否有会刺手之处?•部品配合时松紧度适当否?•是否有缺胶之处?•是否有变形之处?•是否有披锋之处?•是否有顶白之处?•是否有模具结构脆弱之处?•是否有塑料结构脆弱之处?•是否有孔位或轮轴偏心之现象?•螺丝柱位有否到位?•有段落感之部品其力道是否适当?•当决定要如何修改时,必须要制作Mock— UP验证正确性。
•有否给电子部门及外包部门至少一套试模品,请其协助提供意见?•有否给品管部门至少一套试模部品及组装好成品,给其检验各部品及组装之合理性,并作各项实验后请其协助提供意见?•寄样品给客人时要附上试模检讨报告。
开模检讨注意事项32开模检讨注意事项;A.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B. 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C.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 1.树脂名;2.等级;3.颜色;4.成形收缩率;5.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6.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T比)和射出压力、模;7.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D.是否可做逃气沟?(开模检讨注意事项A. 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B. 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是否方便于拆装?C. 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1. 树脂名。
2. 等级。
3. 颜色。
4. 成形收缩率。
5. 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厚、料管温度、模具温度等关系变化。
6. 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 / T比)和射出压力、模具温度、肉厚、料管温度等之对应关系。
7. 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D. 是否可做逃气沟?(参考物性表或哪一种成形法),可作何种逃气法?E. 采用何种成形法?F. 拆模:1. 母模(制品表面侧)要设计于塑料机之固定侧或可动侧?2. 拆模线(分模面、插破面、靠破面)是否理想?3. 插破面之斜度是否足够?(最好是3°以上)(插破量)4. 制品表面的模仁线可有获得客户的承认?5•喇叭网孔脱模斜度是否足够其脱模斜度是否配合咬花?G. 成品部是否会造成收缩之处?会收缩于哪一侧?可有应付的解决办法与判断对策了?1. 偏肉2. 局部较厚之肉厚缩水痕迹如何克服?3. RIB与侧壁(或板厚)相连处之肉厚比例,板厚,侧壁与RIB之比例为最之极限2/3。
4. BOSS根元处之肉厚与该处板厚之比例。
是否有作全周盗料?5. 局部之制品是否会因热集中,不易冷却而导致表面收缩?6. 是否可确实的判定出收缩于哪一侧(制品之表面或内侧)?7. 采用特殊之成形法是否可不用考虑收缩?例如发泡成形,或SINPRESS 法等。
8. 设计盗料之小模仁或模仁梢时是否达到平均肉厚之要求?H. 短射:(充填不足)如何对策?I. 肉厚过薄无法成形时。
2. RIB过薄或过深。
3. BOSS根元处肉厚过薄。
4. BOSS肉厚过薄或过深。
5. RIB或BOSS是否会太接近浇口?6. 短射和逃气沟之关系。
(客户有提出排气之指示?)I. 短射和收缩二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J. 流道、浇口系统:(含补助汤道、堵料道)。
1. 采用哪种流道(热流道、冷流道、其它)?2. 流道系统适切?(注道、流道之型式及尺寸,浇口之型式、个数、位置、尺寸等)流动平衡0&3. 流道距离/肉厚(L / T )适切?4. 流道系统对整个成品之重量百分比合理?5. 所采用的浇口型式是否会造成蛇纹或浇口附近产生色泽不均(如模糊、雾状等)之现象。
6. 浇口之进入成品处是否选择于较厚之地方。
(理想方式是由厚一薄)7. 是否会出现流痕?如何避免?8. 是否有必要追加汤道?(汤道的型式?)9. 是否有必要设置堵料道?(例如格子附近)10. 随着汤道、堵料道之设置,是否会对成品表面之色泽造成不良影响?(阴影、雾状等)11. 预期结合线出现之位置。
结合线处之排气考虑。
是否有必要设置节流阀?12. 浇口位置之选定是否可避免成品之变形?13. 是否有必要于格子孔之后,设置稳流道及逃气式模仁。
14. 流道系统对成形循环时间之影响—考虑?15. 是否要作模流分析?其结果为何?K. 倒勾:1. 倒勾部份在哪一侧?(制品之表面侧或内侧)2. 倒勾部份是否靠破?或非靠破?3. 倒勾排除之最适方法?4. 斜顶出块是否会横切到其它部份之成品?(RIB、BOSS孤形部)如何避免?5. 滑块拟配之方向(天、地、左、右)考虑了?v/PL. 离型:1. 拔模斜度足够?离型没问题?2. 成品图上无特别指示的拔模斜度是否有必要尽可能向客户要求加大?(公模侧、盗料孔等)3. 公、母模侧二者之离型抵抗力哪一侧较大?可否预判会留于所希望之该侧?如非所希望之侧则如何对策?(公模侧之侧壁是否需要咬花、放电?)4. 分模面、靠破面、插破面等对公、母模侧之离型抵抗是否确实加以研判了?5. 成品是否会被勾往滑块侧?如何对策?6. 透明成品(如亚克力、AS等)其拔模斜度是否必要做大一点?7. 悬空之成品、其离型没问题?如何对策?(挡拉片)8. 随着拔模斜度的增加(防止离型时成品拖伤),是否会造成收缩?如何对策?9. 浇口之偏置,致树脂压对模仁施以弯曲力短,使模仁倾斜,当冷却工程完了,模腔内压下降后,模仁又弹回原位,到离型时,因过饱和而造成离型拖伤。
M. 顶出:1. 客户有特别规定顶出系统?(方式、大小、位置、数量等)2. 透明成品有无特别注意其顶出位置?(外观要求)3. 密闭深盘状之顶出没问题?(需要空气顶出?)4•倾斜顶出时,顶出梢是否必要做防止横向滑动之设计?5. 客户有特别规定顶出梢可比公模面低凹(成品上是高击)?6. 客户有无针对局部顶出部位之E.P规定使用延迟顶出?(防止顶出白化)7•倾斜顶出块是否能避免于全顶出行程内受到成品之拘束?(此情况下会影响成品之拘束收缩、变形、拉伤等)N. 特殊加工之有无:1. 咬花加工:A. 咬花之花纹型式及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