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
摘要: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留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留学生提问最多的部分。
“到处”与“处处”什么区别,“怎么”和“怎样”是一个意思吗?“全”和“全部”可以相互取代吗?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搞不清楚,只是回答差不多,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留学生用不好近义词,在书面表达或是在口语交往中,往往会词不达意,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近义词方面要多下功夫,让留学生能够精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文试图描述近义词的概述以及错误使用近义词的原因等方面,以便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近义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
一、近义词的概述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写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同义词又进而分为近义词和等义词。
其中近义词指的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
也就是在句法结构跟语义色彩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有细微差别的词。
[1]如“想”和“要”都表示个人的意愿和打算,但它们表达的语气就有所不同。
“想”的语气弱一些,只是表示个人有这个想法和打算,去不去做不一定。
而“要”的语气就要强一些,表示这个人的语气很坚决,表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决心,而且说话人往往也会去做这件事。
我们可以说“我想帮你,可是我没有办法”,但是不能说“我要帮你,我没有办法。
”近义词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很细微的差别,运用得当,才能体现我们运用词语的水平。
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中写到:“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产生了词的同义现象。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
”并分为完全的同义词和不完全的同义词。
[2]胡裕树先生的定义跟黄伯荣的意思相仿,在汉语界大部分学者都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
近义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并不难理解,即意义相近的词语。
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近义词时,他们搞不清楚其中细微的差别。
特别是在近义词含有
共同语素的情况下,他们学起来更是困难。
如“不太”和“不大”,这两个词都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但是具体情况他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如(1)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太合适。
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大合适。
在这两个句子中,“不太”跟“不大”是可以替换的近义词。
这间屋子太脏了,我们还是换一个吧!也不太脏。
这一句中我们就不能说“不大脏”。
这种区别对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口语中有时还是会用“不大脏”“不大笨”“不大坏”等来表达意思,其实这种表达是很不准确的。
当“不太A”是“不/太A”这种情况时。
A一般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这时“不大A”是不可能说的。
二、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
1.文化背景因素
我们对外汉语课堂,教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与我们本土课堂肯定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我们中国人存在着差异。
语言的运用更是呈多样化的特点。
他们学习我们汉语,会用他们固有的行为方式学习,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母语负迁移等一些不利于掌握汉语的影响。
[3]在他们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经常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在不断的运用中,慢慢地理解他们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具体的语法用法这些差别。
这种方法虽然让留学生慢慢的掌握了词汇意思,但是这种僵化的套用往往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词义,容易导致留学生错误的运用近义词的情况。
如我们汉语词汇“到处”跟“处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各个地方。
稍微懂得一些英语的留学生,都会翻译成everywhere,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他们很容易搞混淆。
四川外国语大学处处都可以看见绿树。
也可以说成“四川外国语大学到处都可以看见绿树。
”“你上哪儿去,我们到处在找你。
”此句就不可说成我们处处在找你。
但在留学生的思维里,他们是一个意思,于是他们就会造出“我们处处找你”“他到处关心你”等一系列错误的句子。
我们都知道“到处”后面的动词是具体的动作,而“处处”不能这样用。
“处处”表示各个方面,“到处”也就没有这种用法。
所以在留学生课堂中,我们要抓住他们母语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以英语为母语以及以韩语、日语、意大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我们最好不要以偏概全的教学,要根据他们的母语特点解决他们学习近义词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
可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能让留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汉语。
2.语体色彩的原因
汉语词汇除了基本概念意义之外,大部分还会有色彩意义。
色彩意义不同是导致近义词的一大原因。
色彩意义一般含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外国留学生在区分色彩意义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区分色彩义又是留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辨析近义词很好的方法。
相仿的近义词,在表达感情时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汇往往代表的是说话人的喜好憎恶等各种感情。
我们在交际中,必须要选用那些能准确表达我们心情的色彩词语。
有的词偏口语,有的词是书面语。
如“一口气”与“一气儿”、“困惑”与“纳闷儿”、“小女孩”与“丫头”等等。
有的近义词也是褒贬义的区别,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他们的语体色彩就会犯错。
如他坚固地与恐怖分子进行抗争。
这句话中“坚固”用的就不恰当,应该改用为“坚强”。
留学生就是没有把“坚固”跟”坚强“在感情色彩上区分开来。
错把中性词“坚固”用成了褒义词“坚强”。
词语的形象色彩也是造成近义词的原因。
例如,作为省书记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不知天高地厚。
这里的“盛气凌人”把人骄傲自大的形象描写的很生动,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位盛气凌人的书记。
用这种形象色彩的词汇更能表达感情。
3.相同语素的困扰
我们汉语词汇往往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的词汇,以致我们的近义词许多都有相同的语素。
我们中国学生见多了相同的语素构词的方法,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相同的语素表达不同的意思,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在运用中也是错误百出。
如“以前”与“从前”,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以前”和“从前”都可以单用,表示过去发生的事。
如我以前/从前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过。
而“以前”前面可以带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并且时点+“以前”可以表示将来,“从前”就不可以。
2011年以前,我没有离开过安徽。
5天以前她来找过我。
“但是”与“只是”都表示转折。
“但是”主要强调某种事情或情况跟预期相反。
“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强调某种事情或者情况时主要的,同时又用次要的情况做一些补充。
强调的是“只是”前面的内容。
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把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讲解清楚,留学生就会误用。
三、近义词研究方法
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近义词时,必须要结合中国文化,能用深入简出的语言分析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民族心理。
[4]让留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词汇,这样他们才能用好。
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词汇常常含有敬词、谦词等含义。
如果理解不好,很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交际失败。
就拿“死”来说,小孩子“死”了用“夭折”,古代皇上“死”用“驾崩”,长辈或者受尊重的人“死”用“去世”、“仙逝”。
不过现在像“驾崩”这类的词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已经不太常用了。
我们中国人表达比较委婉,与我们的长幼尊卑密不可分。
讲解近义词,主要还是从词语的搭配入手。
有些词可以带宾语有些不可以。
如建设国家、建造房子,张扬个性、炫耀权利等就是用搭配来区分它们。
也可以通过语素分析区别近义词,分析语素的意义可以帮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近义词。
如果我们掌握了“学”这个语素的意思,就可以举一反三帮助留学生掌握许多词汇。
“学”可以有“学习”“学校”“学徒”“学问”“学说”等等。
这些方法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选择最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是我们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使自己不至于学生提问近义词方面的问题而尴尬一笑说“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也是能力欠缺、做事不严谨的表现。
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探讨学生学习近义词的重难点,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 胡裕树 .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
[3] 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1964年.
[4] 周玉昆.谈谈同义词的概念对应性[J].《语文学术研究》第2期.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