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主营业务分析——华谊兄弟系列研究(二)
(一)影视娱乐
1、影视业务快速发展,推动华谊兄弟成为龙头企业
华谊兄弟的影视业务最早开始于1998年,当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以此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之后华谊兄弟在影视行业的发展上一路顺风顺水。
从1999年到2010年,整整12年内,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不仅开创了中国“贺岁片”年代,数年中冯小刚的作品始终保持内地票房前三甲,更为华谊兄弟创收数亿元。
2、“去电影化”,成为影视业务转折点
在2010年后,王忠军就曾在不同场合提出过“去电影单一化”,之后公司的影视版块逐渐被边缘化。
在2014年,公司成立20年庆典上,王忠军正式提出“去电影化”路线。
而提出这一口号的当年,华谊兄弟就将“内地票房冠军”的桂冠拱手送给了老对手光线传媒。
到2015年,华谊兄弟电影更是全军覆没,全年未出一部爆款。
业内调侃“华谊兄弟去电影化做的格外彻底”。
3、欲重振主业,却陷入商誉危机
2015年,面对愈发难看的影视业绩,华谊兄弟曾一度想重振主业。
公司通过高额收购明星、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意图强化公司影视资源。
但此举非但没有挽回影视业务,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商誉泥潭。
4、影视业务遭遇“寒冬”
到2018、2019年,被华谊兄弟寄予厚望的多部电影频频遭遇撤档,使公司本就疲软的影视业务更加雪上加霜。
(1)《手机2》因牵出崔永元的“阴阳合同”事件,短期内上映无望。
(2)华谊兄弟2019年的重点项目——战争片《八佰》,原定7月5日公映,但在6月25日突遭临时撤档。
当时有媒体猜测被撤档的原因是“过分宣扬国民党抗日”。
该电影耗时18个月、搭建200亩实景重现1937年苏州河两岸原貌。
《八佰》从立项、拍摄都受到行业的极高关注,媒体预测该片票房有望突破30亿,被称作“2019年度最受期待影片”。
该电影的撤档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3)另一部改档的华谊兄弟作品是由田羽生导演,魏大勋、彭昱畅、王大陆等主演的《小小的愿望》。
该片先是因内容涉及“青少年性行为”,被广电责令改名,由《伟大的愿望》改为《小小的愿望》;之后原定7月18日上映,在7月5日遭遇临时撤档;最终虽然在9月12日上映,又遭遇“主演番位之争”的负面新闻影响,最终票房止步于2.64亿。
而此前媒体预测该片票房为15亿,成绩让人大跌眼镜。
几部电影的接连撤档对华谊兄弟造成不小打击,也给公司2019年的业绩蒙上一层阴影。
5、储备项目
目前公司的储备项目有:已完成制作的管虎导演的战争巨制《八佰》将择期上映;陆川导演的新片《749 局》、根据现象级手游改编的电影《侍神令》(原名《阴阳师》)、常远导演并主演的新片《温暖的抱抱》、李玉导演的《阳光不是劫匪》、周星驰的《美人鱼 2》、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原名《一个村庄的文学》)以及曹保平导演的《涉过愤怒的海》等都已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其他多部影片正在筹备中。
(二)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
自从2010年华谊兄弟开始“去电影化”后,首先主力发展的就是“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版块。
●2011年,华谊兄弟公园在上海、苏州相继成立电影主题公园。
●2014年,适逢华谊兄弟成立二十周年,总投资高达55亿元的冯小刚
电影公社于海南成立,并正式营业。
●2017年,华谊兄弟(长沙)电影小镇、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相
继成立。
按照王忠军的说法,以“电影公社”为代表的实景娱乐将成为华谊兄弟成为迪士尼这类大型文娱巨头的关键。
但从现在来看,实景娱乐还完全不能成为华谊兄弟的支柱营收版块。
想依靠实景娱乐上演迪士尼一般美妙的童话故事,华谊兄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2015年~2018年,实景娱乐平均占营收比重仅为4.79%。
2019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版块营业收入2918.3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79.43%。
1、简化的“地产生意”
继承公司多年来的业务特点,实景娱乐对于华谊兄弟来说依然以“轻资产”模式为主。
目前已落地的项目中,华谊兄弟除了苏州电影世界项目控股25%左右外,其他全部为轻资产。
华谊兄弟从中获利的方式很简单,仅为向投资方收取1至2亿元的品牌授权费用。
目前华谊兄弟的项目还缺乏刺激消费的有效场景,其收入来源多在门票和房租,更像是一桩单纯的“地产生意”。
2、缺乏经典IP
实景娱乐需要有可以长期传承下去的经典IP,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链条,否则就会是短期收益的项目,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操盘老道如迪士尼,其成熟的实景娱乐产业背后还需影视主业的支撑。
从迪士尼的业务来看,支撑主题公园业务的根基在于耳熟能详的IP和人物角色。
相比之下,华谊兄弟虽也产出过颇具票房号召力的影视作品,但仍与迪士尼有着不小的差距。
3、影视内容“落地难”
实景娱乐业务属于华谊兄弟的下游板块,这个板块没有办法介入上游的产品创作和中间的营销运营,因此下游想要根据电影内容做出一个好的体验产品就很难。
华谊兄弟大部分电影在拍摄之初并未考虑IP衍生品的需求,仅仅是为了电影而拍摄。
对比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乐园+IP”的成熟做法,他们的IP是根据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打造而成,电影甚至只是服务于IP的衍生品。
4、主题公园行业性亏损
根据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截止2017年,国内主题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
20%盈亏平衡,10%盈利,约有1500亿资金套牢在行业投资之中。
更有研究报告显示,高达90%的主题公园在短期繁荣后便快速衰落。
华谊兄弟在不了解相关行业环境的情况下,贸然入局实景娱乐,不仅给公司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更成为其后王氏兄弟质押套现的导火索。
(三)互联网娱乐
在华谊兄弟多元化的布局中,真正为公司贡献实质性收益的主要是在游戏领域,但目前更多属于财务投资性质。
●2010年,华谊兄弟开始布局游戏,先后以1.49亿元收购掌趣科技
20.97%的股权;以6.7亿元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19亿收购英雄互
娱20%的股权。
●2016年,华谊兄弟出售掌趣科技股份,盈利10.14亿元,而当年公
司的净利润为8.08亿元。
●2017年,华谊兄弟又以6.47亿元出售银汉科技25.88%的股份,盈
利占到当年公司净利润的64%。
目前,华谊兄弟长期持股的英雄互娱营收依然处于增长态势,也支撑起了华谊兄弟并不算漂亮的财报数据。
除了单纯的投资外,华谊兄弟也在主业和游戏业务的联动上做出了一些尝试。
2016年,华谊兄弟参与投资的电视剧《幻城》上映,同期,由银汉科技制作的同名手游也宣布上线,但两个项目落地的效果均不及预期。
作为暑期巨制,电视剧《幻城》在当期收视率不到1%,同名手游也并未借助这一IP,在行业内擦出水花。
近5年来,华谊兄弟在互联网娱乐上获得的投资性收益为34.82亿元,占到公司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
主业不振,以游戏为代表的投资布局接连扮演着为华谊兄弟业绩输血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