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最新推荐------------------------------------------------------浅谈民汉合校浅谈民汉合校新疆,这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有维吾尔、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生活地域基本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南疆的少数民族呈片状分布,北疆则多呈点状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质量连上新台阶,但是与汉族教育相比,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中央和新疆政府为了新疆长远发展,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力调整校点布局力度,推进民汉合校。
一、民汉合校的概述及演变过程所谓民汉合校,是指在同一所学校既有民语班也有汉语班,同时使用民语和汉语开展教学的学校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民汉合校以后,民汉学生、民汉教师在一起互相交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特别是推进双语教学,既创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环境,又利于少数民族教师提高双语授课的能力。
当然,合校后的民汉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必将较之于非民汉合校学生面临的问题复杂。
1949 年以前,新疆各地已出现了许多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或汉语言授课的学校,一些兼收各族学生的学校则主要以汉语文授课为主。
在同一学校中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分开编班,并采用不同的语言授课的学校(如同我们今日的民汉合校)并不多,如 1942 年博乐县第一中心学校初小的6 个班中汉、蒙、哈各2 个班,分别学习各自民族的课本。
建国后,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民汉分校与合校的认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出现了民族学校与汉语授1 / 10课学校的先合后分,分后又合的曲折演变过程。
1.50 年代民汉合校为过渡形式 50 年代初期由于少数民族教育极其薄弱,为解决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孩子的上学问题,有一部分民汉合校,多为过渡性的,其合校方式为: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多为民语授课班附设于汉语授课学校内;在汉族人口较少的地区多为汉族授课班附设于民族学校之内。
LocaLhoSt随着人口的发展,最终逐步实现民汉分校。
到 60 年代新疆以民族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中民语授课班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2.60—70 年代提倡民汉合校 1960 年,自治区党委指示“民、汉合校应列为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并开始民、汉合校试验,民汉合校的数量开始逐步增多。
到 80 年代初,新疆民汉杂居区的民、汉合校形式已相当普遍,1981 年全疆中学为民、汉合校形式的有165 所。
3.80 年代建立单一民族的学校 1978 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批判了急于消灭民族差别的极左思潮,恢复了早已确定的民族政策,指出在民族地区除建普通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外,还要兴办民族中小学、民族院校和各类民族学校,各地恢复和新办了一批民族学校。
在中小学中按民族语言分校,保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对民族教育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不可否认,部分民族学校建校、分校仓促,结果并不是很成功。
4.90 年代实事求是办合校进入90 年代中期以后,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部门推行集中办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新疆又逐渐开始进行民汉合校的尝试。
到 1998 年,新疆普通中学中民汉合校比例较 80 年代有所提高。
根据自治区教委---------------------------------------------------------------范文最新推荐------------------------------------------------------ 的决定,今后各地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学校都要采取民、汉合校的形式,或者将民汉分校合并成民汉合校。
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这次提倡民汉合校较为慎重,没有盲目推行。
表l 新疆民汉合校的数量及其比重 1984 年 1998 年数量(所) 比重(%) 数量(所) 比重(%) 小学 39l 4.7 356 5.2 初中 44 3.3 68 5.5 高中 17 2.1 3l 6.o 资料来源:《新疆教育年鉴(1949—198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1998 年)》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唤醒了沉睡中的边睡戈壁,也使得民汉合校政策掀开崭新篇章。
二、民汉合校的发展前景民汉合校政策作为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疆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首先,民汉合校对民族融合的独特贡献,使它成为稳定新疆政治局势的重要手段。
自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 年)在乌孙王都赤谷的东北部开辟第一个屯田点,新疆就一直是我国境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百姓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一直和睦相处,相互敬重。
民汉合校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创造了相互加强了解和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新疆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民汉合校有利于双语教育的实施。
调查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教学质量也未得到太大提高。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其语言障碍具有很大关系。
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学期间至少要掌握两门语言,即汉语和本民族语言。
教学主要以民族语言进行,外加汉语课。
这样的教学3 / 10方式使得民族学校毕业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都无法与汉族学生平等竞争。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潮空前高涨,他们迫切希望能清除这种语言障碍。
民汉合校可以为各族教师及学生提供互相学习语言的机会,从而利于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再次,民汉合校有利于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是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教学制度,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做为教学对象,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及其教学水平的要求,配备管理人员,并提供足够的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存在着规模效益问题。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杂居的情况极为普遍,而人口的居住密度又比较低,因此,在多民族杂居区实行民族办学或者民、汉分开办学就很可能造成学校生源少、规模小,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民汉合校后,校舍、场地、学校教育经费、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等资源可以整合一体,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率,从而切实提高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在民汉合校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
民汉合校是互动过程,不仅对少数民族有利,更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新疆,不少汉族学生虽然住在民汉杂居地区,有些甚至住在维吾尔族学校院内,但是听不懂维吾尔语,更未与维吾尔族学生交流过。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机会”、“不感兴趣”等。
可是他们在学习英语上却相当投入,对远在几千里外的美国如数家珍。
出现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这里的汉族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负担造成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使得他们缺---------------------------------------------------------------范文最新推荐------------------------------------------------------ 乏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动机和机会。
民汉合校以后,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与交流的契机。
三、民汉合校的双刃性据调查,至今一些教育界人士对于民汉合校的方式并不表示赞许,主要担心由于民、汉两校原有管理体制差异较大以及受到民、汉师生关系的影响将使学校管理困难,甚至造成原汉校的教育水平下降。
而目前民汉合校事实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一些预期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1)、民汉合校对少数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进行着持续性的冲击。
一方面,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不自觉地会带有一种企图保持自己文化特性的意识,致使其难免对其他文化或多或少带有拒斥心理,这就使有些民族学生抗拒汉族文化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也有些学生因为接受能力相对薄弱,而产生自卑感,这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心态都会产生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民汉合校的目的。
另一方面,民汉合校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用汉语而不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目前,在新疆的一些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更愿意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而不是少数民族学校。
民汉合校将冲击过去少数民族学校的受教育环境,使少数民族学生广泛接触汉族文化,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但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却有可能受影响。
加上“计算机技术”普及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语言不仅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而且也是所属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
有些专家预言,在今后的大约一个世纪中,目前世界上尚存的 6000 多种语言中有一半左右将不再使5 / 10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某种语言不再使用,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就会随之消失。
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状况的恶化和生态不平衡,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但是人们尚未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发展来说,与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重要! (2)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使民汉合校收效甚微合校中民语部与汉语部一般是并列的,各有一套统一的教学管理机构与师资配置系统,甚至是教师办公、备课地点也分开,互不相属,两部的授课班级也分而置之(一栋楼内就分为两部分),学生各自依据所接受的授课语言分属不同的部,民、汉两部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往来是有限的,有的学校甚至是名合实分,民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也仅限于听课等形式。
因此虽然在事实上新疆的汉语授课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民族学校好,但民汉合校能借合校之便提高民语部的教学质量的并不很多。
而且由于学校必须根据教学语言的不同配备两套授课教师,因此在合理利用师资方面合校并没有取得成效。
多民族、多语言的学校环境容易引起摩擦,造成管理困难。
合校中不同民族的师生语言及文化差异很大,有时不能相互理解,他们之间出现的摩擦自然比民族成分相对单纯的民族学校或汉语授课学校多。
而目前严格的两部制管理使此部教师在彼部学生中缺乏权威,使管理困难加剧。
汉族部与民语部管理方式以及民、汉师生的性格差异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汉校注重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性较强;民校则相对宽松,学生性格活泼,独立性强,做事也较为随意,有时对同一行为的不同处理方式使民汉师生彼此不满。
对此有些学校持以消极的态---------------------------------------------------------------范文最新推荐------------------------------------------------------ 度,以减少接触的方式来减少摩擦,以相对隔离的方式来维持“团结”,一些人也因此对合校有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