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高频考点小题强化练:第11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高频考点小题强化练:第11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11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2014课标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2.(2018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这表明五四运动(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3.(2018福建厦门一模)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新联合”,“(将来)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4.(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5.(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6.(2018广东茂名高三二模)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

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

针对孔教的争议( )A.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B.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C.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D.推动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7.(2018北京海淀一模)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

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

”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B.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C.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D.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9.(2018江西九校高三4月联考)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

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10.(2018云南高三毕业班一检)严复晚年曾劝谕青年留学生:“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

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

”这反映出晚年严复( )A.主张放弃实业救国思想B.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C.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D.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11.(2018北京文综)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12.(2017湖北黄冈三联)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B.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13.(2017湖北荆门高三调研)1937年9月,毛泽东撰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自由主义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并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这实际上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强烈反对自由民主B.民族危机促进国共合作C.现实挤压自由主义空间D.自由主义不符中国需要14.(2018河北遵化一中高三模拟)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

材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15.(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

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

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创新精神B.求真意识C.时代情怀D.全球视野16.(2018湖南衡阳高三二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其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 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

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宣传实业救国B.媒体发动留学生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17.(2018河北邯郸一模)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18.(2017湖南岳阳质检)“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19.(2018北京东城一模)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

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涌现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20.(2017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的交谈中,他强调中国有很多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他急于得到的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取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答案精解精析1.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2.A 从材料中五四运动前各种思想并行,到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可知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B项错误;五四运动确实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文化由多元到趋于一致,D项错误。

3.D 从材料信息看,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主张继续联合工农力量,实现新三民主义,故选D项。

1924年,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故A项错误;宋庆龄、邓演达属于国民党左派而非马克思主义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宋庆龄、邓演达的宣言,无法体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排除C项。

4.C 材料中卢彤编绘的地图在宣统年间推崇汉族英雄,而辛亥革命后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建国模式,C项正确。

这一变化前后都体现了知识分子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知识分子近代民族观的变化,不是民主观的变化,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5.A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刊载材料中这四幅人物画是为了宣传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由此可知,《民报》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