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课堂对话主题之下的教学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一、主题阐述[T前,“对话”己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
作为对肘代精神的问应,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教育领域里正孕育着全新的“对话”与“倾听”的意识,教育对话与倾听或多或少体现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
当对话教学逐步走向深入,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而旦需要学会倾听。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而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力量。
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 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
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o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
对话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它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本身的发展就应带动师生双方精神的发展。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
具体到语文教学,对话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 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
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一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具体涉及到对话的形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帅生对话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2)生生对话也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纳入合作学习的范畴。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积极有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3)生本对话也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它是•一个个体“再创造”的过程, 一方面学生要受作者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给予教材以“二度创造”,把主观意识融入其中。
所以,我们提倡要尊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个性化理解,保留学生的“合理的偏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以平静的心态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
(4)自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也积极地与自己对话,丰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语感。
更新自己的认识。
培养独立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5)学生与媒体的对话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的理解,让学生亲自点点划划;或者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历史时间轴,增加学生的参与和情感的体验。
历史教学的对话是指平等主体间的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灵的体验与感悟,是情感的激发与敞亮,也是主体间自主与合作、倾听与诉说的相互交融。
既不是简单的言语形式上的问答,也不等同于谈话与讨论,而是—利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与沟通行为,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活动,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与意识。
二、课例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和分析历史事物的原因、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史实教育使学生懂得面对强敌入侵,要不畏强暴、勇御外侮,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主义意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3)、通过课堂讨论和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重点和难点重点:莫斯科保卫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难点:英、美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转变的原因。
3、教法与学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使二战对于学生来说更直观;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2)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把课本慕尼黑阴谋整块内容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这些内容在前- •节课可以稍微提一下,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内容不应放入二战这节当中的),把这些内容制成影视播放,展示德国是如何对外扩张的,让学生了解历史是怎样由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的,在播放的最后加入一•个响亮现时乂紧张的声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希特勒,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将是谁?为什么?)讲授新课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设问一:如果你是半时的希特勒,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将是谁?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当时欧洲的地图)由学生自由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无须明确只有哪几条)设问二:为什么这些局部战争终于深化为-•场世界性的大战?可以阻止吗?为什么?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
(在这个问题环节当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主要是能否阻止,学生的意见会很多,教师不应下定论因为两种都是有可能的。
在为什么这一环节当中,要使学生意识到面对重大的国际危机来临之时不同国家要及时合作不应让这种危机继续,联系现在的反恐及禽流感)资料: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并非必然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
2、德军在西线进攻和法国沦陷德国法西斯在灭亡波兰后开始西进,很快占领丹、挪、卢、荷、比(课件:地图《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把每一•个被侵略的国家的版图割出来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扩张过程的印象。
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电脑演示)。
法国沦陷后,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进攻英国(可以播放录像:《不列颠之战》)。
设问:面对德国的侵略,英国的态度如何?请学生阅读材料(课件):材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请学生回答:%1材料表明当时英国的对德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1举例说明英国对德政策改变后不久采取的重大行动。
3、苏德战争的爆发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录像:《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卫国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漫延。
教师设问: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播放录像:《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它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看录像,使学生感受到苏联红军抵抗外侮的精神,从而唤起自己的民族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4、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口本偷袭珍珠港教师提问:这么一个小日本如何敢对美国发动进攻?(可以用一些图片或者播放《珍珠港》一段影片)过渡:如果历史的发展可以由希特勒等左右的话,那么整个世界都将陷入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但法西斯的战车被阻住了,大战的进程发生了转折。
是什么力量扼制住了法西斯战争的势力?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可以通过角色代言的方式)①形成的基础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抗侵略的热情(根本原因), 加剧了与英美的矛盾。
希特勒遇到了三个强大敌人:苏联、英美及其占领区的人民群众。
我们来看看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是怎样逐步联合起来的。
美国改变了“中立”的立场是出于对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
②过程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发表,英美决定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同时对苏联提供援助o 1942年年初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意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O总结扩展由于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及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东欧、北欧、西欧、巴尔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沦陷,欧洲只有英国孤军作战,粉碎了法西斯入侵的企图。
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
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联合起来。
1942年初,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三、分析讨论做为一个有效的对话教学我认为可以须遵循以下原则:情景性、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探究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就以这些原则作为指导思想。
这里所说的情景性是指必须在上课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各式各样的情景,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进入到历史的场景当中去。
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了这个历史,感受到了种种历史事件,才有可能有话可说,才有可能从半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虑历史问题,这节课当中,在师生或者生生对话之前我都给出了一段段历史场景。
如在让学生讨论希特勒下一步进攻计划之前,就放了-•些希特勒前一阶段是怎么样进攻的影片,不仅使学生了解希特勒的作战思路还可以预测他的下一步计划,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其它的譬如说关于珍珠港的影片等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又要具有开放性的原则,只要能够挨上边的答案都应该对其肯定,因为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影响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存在是相当多的,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课本和教材的一些观点而去遏杀其它的观点。
对那些切答的实在离谱的学生在精神也要给其鼓励。
也能够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如在设问“为什么这些局部战争终于深化为-场世界性的大战?可以阻止吗?为什么?”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
在学生经过讨论分析了他们的原因以后,教帅可以继续追问,那么哪-•种可能性更大呢?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不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吗?因为历史已经存在而旦不可变更,这的确是这样子的。
但在新课标的课程ri标中的三维ri标之一就是强调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过程,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结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