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精选试题+详细答案,值得下载打印练习)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赵婷①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②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说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③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④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 1 —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⑤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⑥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

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

⑦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铺的品牌。

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

⑧除了为建筑物和商铺“标识名称”外,匾额在古代还是宣扬教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

⑨明清之际,牌坊匾额成为最高统治者褒奖功德孝贤的重要形式,需经皇帝降旨或恩准才能建造,上镌“圣旨”“恩荣”等字样。

⑩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殊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从而使得匾额被广泛运用到祝寿之中。

他的做法深深— 2 —影响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多位皇帝,使得老人祝寿匾在清代成为一时风尚,至今仍有大量实物留存。

(选自《人民周刊》2018 年第 10 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匾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匾额是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B.匾额兴起于先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C.匾额作为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中国的古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D.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从这时开始广泛流传,开店的百姓挂各自的匾额招揽生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门楣和匾额的联系同时也点明匾额的地位。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匾额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并不远。

C.第③段加点词“两千余年”,表现了匾额沉淀与打磨的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匾额的兴起、习俗的形成、广泛— 3 —流传、发展,以及广泛运用。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在衡门上放置猎物的习惯,这种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代人对匾额的重视。

B.“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说明匾额不仅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还起到宣扬教化的作用。

C.牌坊匾额上刻“圣旨”“恩荣”等字样,用于人们奖励功德孝贤,它要经过皇帝恩准才能建造。

D.匾额在中国民族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匾额的用途多样,形式丰富,比如赏赐给寿民的“寿匾”。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中国筷子①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

《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③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

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 4 —④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

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⑤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

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

《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

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⑥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

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

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短箸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长短箸表述八卦),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

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住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⑦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 5 —很多含义。

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⑧关于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纣政权灭亡后,遗臣箕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

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说古代日本人“手食”。

公元 607 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

小野妹子被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所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

公元 8 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

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⑨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并根据不— 6 —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

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一定有区别,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有删改)1. 下列关于“筷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历史悠久,最初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

B.隋唐时期,在拜隋唐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下,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C.在古代,短箸曾被当过算数工具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仅用它吃饭都是一门学问。

D.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理,语言生动有趣。

B.文章第③段中加点字“多”,说明汉代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⑦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筷子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筷子的发展历史、蕴含的文化及— 7 —流传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到了明清,箸的称呼才转变为“筷子”,但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近代才统一称“筷子”。

B.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C.公元 8 世纪时,筷子还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当时在日本已成为上层阶级都喜闻乐见的食具。

D.人们在说话时,由于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因此,到了明代,人们把“箸”称为“快儿”。

三、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古人过年的“钱习俗”倪方六①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

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②如何给小孩子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子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

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

据清蔡云《吴歙百咏》记载:“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③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所以古人在准备压— 8 —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④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

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

”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⑤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

清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采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⑥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视挂门钱,将所贴的纸钱称为“利市钱”。

清光绪《曲江县志》记载:当在“除夕馈年,换新春联,贴门神、利市钱”。

在挂门钱风俗基础上,还衍生出挂“散钱”——把钱挂(贴)钱到家中器具上,以图吉利。

清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当地过年时,“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散钱’”。

⑦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

然— 9 —而,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并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的,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

⑧老北京人过去就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