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 经典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1.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下列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A.铁丝B.木炭C.蜡烛D.红磷【答案】D【解析】【详解】A.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物质。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木炭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蜡烛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无气体生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H2O 和 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答案】 C【解析】【分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A、 H2O 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 B 不正确;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D 不正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确;故选 C。
【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答案】 D【解析】A、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故错误;B、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成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故错误;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将无法生长,故错误;。
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故选 D。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D.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正确,故选项正确;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错误;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因为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错误;D、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错误;故选项错误;故选 A。
5.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的化学性质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原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此选项错误;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离子,此选项错误;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都是相同的水分子构成的,故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6.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
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C.质子数为 53D.原子序数为 53【答案】 B【解析】【详解】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 A 错误;B、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单位为“一”,一般省略不写,质量的单位为“克”,则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g,说法错误,故 B 正确;C、根据其原子序数为 53,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则质子数为53,说法正确,故 C 错误;D、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说法正确,故 D 错误;故选 B.7.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 个质子和7 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1276C表示核内有53I和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 A 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 的碘元素的原子。
此项正确。
B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此项不正确。
C 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此项正确。
D 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8.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物质中的钙元素,故选 A考点:物质的组成9.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答案】 C【解析】【详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不符合题意10.火箭常用联氨( 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 X 的化学式是()A. N2B. NO C. NH D. N O 232【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在N2H4+2NO2X+2H2O 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 4 个、氢原子 4 个、氧原子 2 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 4 个、氧原子 2 个,则 2X 中含有氮原子 4 个,故 X 的化学式为N2,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1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A. A B. B C. C D. DD【答案】【解析】【分析】【详解】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故 A 正确。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故 B 正确。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故 C 正确。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 D 错误。
12.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些二氧化锰,立即产生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B.反应物有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加速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D.过氧化氢使二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答案】 C【解析】【详解】A、过氧化氢中含有过氧化氢和水,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不是反应物,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有催化作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自身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3.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空气、氧气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氧气、空气【答案】 B【解析】【详解】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正常燃烧,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故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氮气、空气、氧气。
故选:B。
14.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A.B.C.D.【答案】 D【解析】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A 不漏气;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C 不漏气;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1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 2O2Fe3O4,错误;B、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
故选C。
16.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C.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其表面会变红色D.点燃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答案】 D【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产生白烟,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错误;C、铜在空气中加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固体,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