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后习题一、概念题1、配送2、运输3、仓储4、共同配送5、供应配送二、单项选择题1、2001年4月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对()的定义。
A.物流B.运输C.配送D.送货2、下列不属于同一种关于配送分类的是()。
A.企业内部配送B.企业之间的配送C.企业共同配送D.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3、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作用的物流活动是()。
A.运输B.配送C.装卸D.存储4、下列关于配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配送处于“二次运输”的地位,与运输相比,它更直接面向并靠近用户。
B.长距离大批量快速运输的送货方式叫配送。
C.配送实际是一个货物的集散过程,它包括集中、分类和散发三个步骤。
D.对于配送而言,应当在时间、速度、服务水平、成本、数量等多方面寻求系统最优,而非某方面最优。
5、下列哪项是按配送品种和数量分类的配送类型()。
A.仓库配送B.专业配送C.多品种小批量配送D.共同配送6、下列哪项是按服务对象分类的配送类型()。
A.仓库配送B.专业配送C.企业对消费者配送D.共同配送7、下列哪项是按配送组织者分类的配送类型()。
A.仓库配送B.以零售商为主体的配送C.定时定量配送D.共同配送8、配货时,大多是按照入库日期的()原则进行。
A.先进先出B.先进后出C.后进先出D.任其自然9、以商品收发为主的库房是()。
A.配送型库房B.储存型库房C.流通型库房D.移动型库房10、下列()项是配送中心体积重量最大的拣货单位。
A.托盘B.箱C.单件D.散装三、多项选择题1、运输原理包括()。
A.规模原理B.效益原理C.距离原理D.动态原理E.速度原理2、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A.运输线路B.运输工具C.运输方式D.运输参与者E.运输结构3、下列()几项常被用作车辆路线安排问题的约束条件。
A.货物需求量B.交发货时间C.车辆行驶里程D.车辆容量E.货物供给量4、配送的基本功能要素主要包括()。
A.集货B.分拣C.配货D.配装E.送货5、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是()。
A.确定最佳路线B.分拣C.使配装和路线有效结合起来D.集货E.发货6、精确式算法一般有()几种方法。
A.分枝定界法B.割平面法C.节约法D.网络流算法E.动态规划法7、订单处理通常包括()内容。
A.订单资料确认B.存货查询C.单据处理D.确定储位E.配装8、增值性物流服务通常指物流的()。
A.空间效应B.时间效应C.批量效应D.信息效应E.风险效应9、根据服务所带来的效果,可将增值服务分为()。
A.加快反应速度B.使流通过程变快的服务C.降低成本发掘第三利润源的服务D.将供应链集成在一起的服务E.给客户带来便利的服务10、增值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是()。
A.订单资料查询B.创新C.超常规D.满足客户需要E.完成空间效应四、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1、企业物流合理化被称为是“企业脚下的金矿”,“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
()2、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由质量型需求向数量型需求转化。
()3、配送和装卸长期以来被看作物流活动的两大支柱。
()4、一般来说,运输速度与运输成本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的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差异。
()5、配送本质上是运输,但又不同于运输,它是运输在功能上的延伸。
()6、配送就是简单的“配货”加“送货”。
()7、企业在接受配送服务之后,还要对产品进行销售,这种配送一般称之为“分销配送”。
()8、由物流企业建设的面向货主企业提供配送服务的配送中心。
其服务对象一般较灵活,物流企业在与货主企业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的基础上代理企业开展配送业务,属于第三方服务形态。
()9、运输需求主要包括区域间的货物运输和城市内的商品配送。
()10、准时配送方式要求有很高水平的配送系统来实施。
()五、问答题1、简述运输与配送的关系。
2、简述配送的功能。
3、简述配送的作用。
4、简述配送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5、结合实际谈一谈共同配送的运作形式以及如何运作好共同配送。
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运输用各种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3.仓储仓储是在库房、货场、堆场等物流结点进行货物的交接、验收、入库、保管、养护、盘点、出库及库存管理等作业活动。
4.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许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
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
5.供应配送供应配送是用户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配送方式,由用户、用户集团组建配送据点,集中大批量进货以求取得采购价格优惠,然后向本企业、本企业集团内若干企业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在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联合公司中采用较多。
二、单项选择题1.A2.C3.D4.B5.C6.C7.B8.A9.C 10.A三、多项选择题1.ACE2.ABD3.ABCD4.ABCDE5.AC6.ABCE7.ABC8.DE9.ABCDE 10.BCD四、判断题1.√2.×3.×4.√5.√6.×7.×8.√9.√ 10.√五、问答题1.相同点:运输和配送都是线路活动不同点:(1)活动范围不同:运输是在大范围内进行,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配送局限在一个地区之间或一个城市范围内。
(2)功能上的差异:运输是实现大批量、远距离的物品位置转移,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存储功能;配送是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物品的近距离位置转移,同时要满足用户的多种要求,具有多功能性。
(3)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不同:运输是可采用各种运输工具,只需根据货物特点、时间要求、到货地点、以及经济合理性进行选择即可;配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只适于采用装载量不大的短途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
联系:运输与配送存在互补关系,它们不能互相替代。
2.集货、存储、分拣、配货、配装、送货、送达服务、配送加工。
3.(1)创造时间价值(2)创造空间价值或场所价值(3)创造加工附加价值(4)完善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提高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5)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6)简化手续,方便用户(7)提高供应保证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4.(1)配送的萌芽阶段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物流活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转化。
从形态上看,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活动,其范围很小,规模不大。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因此,在这个时期,配送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其作用的。
(2)配送的成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加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在发达国家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欧美一些国家组建或设立了配送中心,普遍开展了货物配载及送货上门活动。
这期间,不但配送货物的种类日渐增多,而且配送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州际间的配送;在日本,配送的范围则由城市扩大到了区域。
从配送形式和配送组织上看,这个时期曾试行了“共同配送”并且建立起了配送体系。
(3)配送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多种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配送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以高技术为支撑手段,形成了系列化、多功能的供货活动。
具体表现在:①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②配送方式日趋多样化;③配送手段日益先进④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⑤配送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5. 共同配送在实际中有两种运作形式:(1)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
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2)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
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结合实际例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