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02-28作者简介:王永波(1953110),男,山东省荣城市人,山东省文化厅研究员。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王永波(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处,山东 250011)Abstract:As a rising discipline,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Jadeolog y are being perfected.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se theoret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content,methodology,task and develop -mental process of Jadeology,property of jade culture,human concept of jade,distinctive m ark of jade and stone,and the division of jade culture into different periods,etc.Key w ords:Jadeology;jade culture;div ide into periods;theoretical method摘要:玉学是从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学等分离、融汇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的过程之中。
文章采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对玉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基本任务、发展过程、玉文化的属性、玉的人文概念、玉石分化界标和玉文化分期及其产生、发展、演化机理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玉学;玉文化;分期;理论方法中图分类号:K87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2)05-0024-06 玉器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宗精美玉器,如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中原殷周文化和巴蜀三星堆文化等众多玉器的出土,使社会各界研究、收藏玉器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玉文化研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玉学0则是玉器研究领域新近提出的概念¹。
1995年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在安徽巢湖召开/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0预备会,杨伯达先生提出了5关于玉学理论框架的设想6和5关于玉学论证及纳入国家课题计划建议6的意见。
2001年中国境内就有北京、沈阳、新疆且末和台湾台北等4次全国规模的玉器学术研讨会,表明玉器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学术热点,并且玉学的要领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数代人的集体努力。
笔者不敏,愿奉积年之思,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玉概念的属性及其层次玉是什么,什么是玉?玉和玉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
5礼记#聘义6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0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用拟人手法阐释的玉概念。
许慎5说文解字6:/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0基本上承袭了孔24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夫子的观点。
5周礼#春官#大宗伯6:/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0,/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0,说的则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以及玉器的社会功能。
从现代分类学的角度看,玉和玉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玉是地球在地质时期通过地质运动形成的、由具有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角闪石族晶体交结而成的自然矿物集合体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矿物分类学概念;玉器则是自然玉石经过人工雕琢、并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理念的工艺美术品。
儒家关于/温润而泽0、/缜密以栗0、/理自外0、/廉而不刿0、/其声舒扬0、/不挠而折0的说法,实际上是对玉石的自然属性的一种描述和诠释;关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0的说法,则是一种人文理念的比附和赋予。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比附和赋予,玉这种美丽的自然矿物才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神奇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玉和玉器在概念上又是一致的。
由于受认识水平和检测技术的限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玉和非玉的矿物学概念并不十分清楚。
因为玉和岩石都是自然矿物的集合体,差别仅在于前者是相对较为单一的、结构缜密的矿物集合体,后者是结构相对疏松的多种矿物集合体,在古人的眼中,其外观形状)))除了美与不美的区别外)))基本是一致的,许慎关于/玉,石之美0的说法,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有关玉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这样的历史事实,由此引申出狭义和广义两种玉概念。
从玉学研究的角度说,广义玉概念和狭义玉概念具有非对称的特点。
其一,从自然科学,也就是从矿物分类学的角度说,玉的概念应该是狭义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玉学研究应该从矿物的成分构成上将玉和非玉的矿物属性区别开来,这是现代矿物分类学必须和能够做到的。
其二,从人文科学,即从玉文化的角度说,玉的概念有着很强的外延性。
以汉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玉器产生到汉代,所有用美石制作的装饰品、工艺品和礼仪用品都应属于广义玉概念的范畴,此期还可以细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个阶段。
史前时期的玉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广义概念,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石英岩、大理岩、硅质岩、变质板岩、橄榄岩等非玉石材。
后者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广义玉概念,非玉石材基本被排除在广义玉器的用材之外。
魏晋特别是唐宋以后,应是有条件的狭义玉概念,大部分的非矿物分类学概念的/玉0,如玛瑙、水晶和各种宝石已从玉家族中逐步分离出来。
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玉概念则是现代矿物分类学出现以后的事情。
在中国,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矿物学者将和田玉定名为角闪石族的透闪石或阳起石,硬度为6度~615度;将翡翠定名为辉石,硬度为7度,分别称之为软玉和硬玉。
玉器鉴定行业多以矿物学中的角闪石族的和田玉为真玉,而以其他玉质包括南阳玉、岫岩玉等玉种为非真玉。
但是在习惯上人们)))包括考古学界还是愿意沿用一般意义上的广义玉概念。
玉学研究则应根据玉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时期的玉概念做出切合实际的说明。
二、玉石分化的理论界标玉石分化,说到底就是玉器的起源问题,是美与俗、灵与顽、神与凡的概念分化。
据考察,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旧大陆即已出现以玉为原料的石器;在中国,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万年~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出现了用水晶质打制石器»,其他旧石器地点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用玉石、水晶、玛瑙、玉髓、蛇纹石等打制的石器。
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0则使用了美石(白色石灰岩和黄绿色岩浆岩)制作的穿孔石珠和石坠作装饰品¼,但这并不代表广义玉概念已经形成。
从纯理论的角度说,玉质石器的出现与玉器的出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眼中,玉质打制石器与其他打制石器没有任何质的区别,这可以从当时石器的种类和用途上得到验证。
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出现了部分/美石0做成的装饰品,但在大致相同时期内仍然存在着大量非美石类装饰制品,目前还难以看出两者在功能和含义上的确切差异。
从工艺流程的角度说,陶器、铜器、铁器等在其成形之前必须经过陶土(亦属矿物)选配锻炼或矿石开采、冶炼的过程,所以当人们发现最初的陶器、青铜器或铁器时,因其材料本身已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毫不含糊地宣称此类器物起源于某时。
玉器则不然,由于玉材料本身具有不可再塑的特性,玉器本身又是一种特殊材质的岩石制品,是自然原材的直接人文化。
所25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以,只有当人们在理念上形成了广义玉概念,玉制品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玉器。
那么人类的广义玉概念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或者说人类自何时开始把广义的玉当作玉来看待的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准确、简便易行的判别标准。
由于最初的玉器大多是从普通的装饰品、生产工具或兵器中分化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与其祖型保持着外观造型上的相同和相似性。
所以,判断玉石分化应从玉制品因内涵变化而导致外在形态的细微变化入手。
依我个人的理解,判断玉石分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材料分化,即人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择、区分用于制造石器的石材和用于制造的玉器的广义玉材;第二,用途分化,玉器在用途上被比较普遍地赋予特定的社会功能而不再作为实用工具或普通装饰品使用;第三,工艺分化,玉器因赋有特定、神圣的社会功能,工艺要求明显高于普通石器,做工精细,规整程度和磨光精度较好。
简单地说,当人们比较普遍地从材料上、功能上和工艺上将广义玉制品与其他石制品区别开来的时候,广义的玉概念便形成了。
换言之,当人们在认识上形成了广义玉概念,玉器也就正式从普通意义上的石器中分化出来了。
三、玉文化的分期及其发展机理文物典章制度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力和人文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玉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
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与自然交互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玉材的特殊自然属性,寄托和展现人类思想意识、社会伦理和价值形态的一种文化现象。
虽然玉器的某些功能,如作为装饰品、作为神灵表象、作为阶级标志、作为财富象征和作为赏玩弄玉的现象在不同时代都有一定的表现,但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却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此构成了玉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玉文化大致可分为孕育、初终、发展、成熟、完善、嬗变和世俗等七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孕育期 玉质石器出现至广义玉概念形成之前,相对年代约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人们在打制石器和选择装饰品的过程中,逐渐觉察出玉质石器与其他石器在亮度、色泽、硬度、质感等方面的差异。
玉概念有如待产的胎儿,呼之欲出。
可以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和发展,是玉文化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始诱因。
第二阶段:初始期 主要标志是广义玉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广义玉器的出现,相对年代约当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证据,但是根据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如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年)½的发现玉凿、玉锛和玉推测,广义玉器出现在这一时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磨制技术日趋成熟,石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磨制工艺的推广,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美石制品光洁、润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