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缘强度:电解质保证绝缘性能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场强度。
2自由行程:电子发生相邻两次碰撞经过的路程。
3汤逊电子崩理论:尤其是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产生碰撞电离,使电荷迅速增加的现象。
4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因素,仅有电场自身即可维持的放电现象。
5非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因素放电马上停止的放电现象。
6汤逊第一电离系数:一个电子逆着电场方向行进1cm平均发生的电离次数。
7汤逊第三电离系数:一个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产生的有效电子数。
8电晕放电:不均匀电场中曲率大的电极周围发生的一种局部放电现象。
9伏秒特性:作用在气隙上的击穿电压最大值与击穿时间的关系。
10U%50击穿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使气隙击穿的概率为50%的击穿电压。
11爬电比距: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工作线电压有效值之比。
12检查性试验:检查绝缘介质某一方面特性,据此间接判断绝缘状况。
13耐压试验:模拟电气设备在运行中收到的各种电压,以此判定耐压能力。
14吸收比:加压后60s与15s测量的电阻之比。
15容升效应(电容效应)回路为容性,电容电压在变压器漏抗上的压降使电容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的现象。
16耦合系数:互波阻与正波阻之比。
17地面落雷密度;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受雷击的次数。
18落雷次数: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落雷次数。
19工频续流:过电压消失后,工作电压作用下避雷器间隙继续流过的工频电流。
20残压:雷电流过阀片电阻时在其上产生的最大压降。
21灭弧电压:灭弧前提下润徐加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
22保护比:残压与灭弧电压之比。
23耐雷水平:雷击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24雷击跳闸率: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
25击杆率:雷击杆塔的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的比。
(山区大)26绕击率:雷绕击导线的次数与雷击导线总次数的比。
27保护角:避雷线与边相导线的夹角。
28工频过电压:系统运行方式由于操作或故障发生改变时,产生的频率为工频的过电压。
29高电压研究内容:绝缘材料抗电性能,耐压性能,限制过电压。
30采用高电压的原因:增加输送容量和距离,降低线路造价比,降低线路比损耗,减小线路走廊用地。
31电气参数:绝缘电阻率,电介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绝缘强度。
32气隙击穿时间:生涯时间(0—U0),统计时延(U0到产生第一个有效电子)放点发展时间(产生第一个有效电子到击穿)。
33缺陷分类:整体性,局部性。
34吸收比的测量:流比计型兆欧表,可发现整体受潮,贯通性缺陷,表面污垢;不可发现局部缺陷,绝缘老化。
35泄漏电流测量:特点,精度高,灵敏度高;微安表。
36介质损失角正切值的测量:正接线实验室;反接线现场。
37绝缘子串电压分布不均匀:原因,存在对地电容;改善措施采用均压环。
38直流耐压试验:特点,试验设备容量小;设备损耗小;易发现电机端部绝缘缺陷;直流耐压值可作为测量泄露电流用。
39冲击高压获得:电容并联充电,串联放电。
40电压波正方向:导线上流动的电荷为正电荷形成的正电压。
41电流拨正方向:导线上正电荷沿X轴正方向移动的方向。
42冲击电晕对波过程的影响降低过电压幅值波形变形;增大耦合系数。
43雷电流波形:标准波形1.2|50us。
44避雷器基本要求:先于被保护物放电;可靠灭弧。
45阀片作用:限制工频续流,截波,灭弧。
46接地分类: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
47避雷线作用:引雷,耦合,屏蔽,分流。
48耦合地线作用:耦合,屏蔽,分流。
49切空变过电压:根本原因截流;限制措施装阀型避雷器。
50切空线过电压:根本原因断路器重燃;限制措施其高断路器灭弧能力,并联电阻的断路器。
51内部过电压分类:暂时过电压: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切空线,切空变。
1切空线过电压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断路器重燃,电流过零时,电源电压达到最大值,在断路器两端形成高幅值的恢复电压使断路器重燃。
2解释空气湿度对空气间隙(均匀电场不均匀电场)击穿电压的影响:均匀电场中,当湿度增加时,电子运动速度快,不易被水分子吸附,所以基本无影响;不均匀电场中,当湿度增加时,由于水的电负性,吸附电子,使电子数量减少,碰撞电离减弱,击穿电压升高。
3避雷线防雷保护作用是什么?采用单避雷线和双避雷线相比哪一个保护作用好?为什么?答:作用有引雷作用分流作用耦合作用屏蔽作用;双避雷线效果更好,因为分流作用和耦合作用都得以加强。
4绝缘子串电压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由于绝缘子对地电容c1及绝缘子对导线间杂散电容c2的存在,且c1大于c2,就使得通过绝缘子串本身电容c的电流不等,造成了绝缘子串靠近导线的绝缘子上压降大,中间部分的绝缘子分担的电压小。
5绝缘子串加均压环为何能改善电场分布:加均压环的目的是增大了绝缘子间的电容补偿绝缘子对地电容的影响。
措施:加均压环是导线截面积增大,增大导线对绝缘子电容补偿绝缘子对地电容对绝缘子串电压不均的影响。
6变压器绕组产生震荡的根本原因:初始电压分布和稳态电压分布不同造成的。
初始电压分布是由匝间电容k0和绕组对地电容c0决定,稳态电压分布有绕组电容决定。
两者相差越大,震荡越严重。
加均压环控制.7对同一被试品分别进行交直流耐压试验时,所需试验变压器的容量是否相等:不相同。
在进行直流耐压试验时,在试验电压作用下,被试品绝缘中只有泄漏电流,而在交流耐压试验时,被试绝缘还有电容电流,所以直流耐压试验所需试验变压器容量小。
填空1碰撞游离:当带电质点具有的动能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在其与气体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时,会是后者产生游离。
有碰撞而引起的游离称为碰撞游离。
碰撞游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的极重要来源。
2光游离:由光辐射引起气体原子(或分子)的游离称为光游离。
产生光游离的的能力不决定于光的强度,而决定于光的波长,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游离能力越强。
光游离在气体放电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热游离:气体在热状态下引起的游离称为热游离。
热游离实质上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游离形式,而是在热状态下产生碰撞游离和光游离的综合。
4表面游离:将电子从阴极表面一出来的过程称为表面游离。
5去游离:在气体发生放电过程中,存在着导致带电质点从游离区域消失,或者削弱的相反过程,通常称为去游离过程。
(1)带电质点的扩散:气体中的带电质点总是不断的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使各处带电质点的浓度变均匀,此现象称为带电质点的扩散。
气体的压力越高或温度越低,扩散过程越弱。
电子的扩散作用比离子要强得多。
(2)带电质点的复合:正离子与负离子或电子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而相互中和,还原为中性分子或中性原子的过程称为复合。
正负离子间的复合要比正离子和电子间的复合容易,气体放电过程中,异性粒子间的复合更重要。
(3)附着效应:电子与气体原子或(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发生碰撞游离产生电子和正离子,也有可能发生电子的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
与碰撞游离相反,电子的附着过程放出能量。
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电子的亲和能。
附着效应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有助于气体绝缘强度的提高。
6这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存在才能维持的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
这种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存在也能维持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由非自持放电转为自持放电的电压称为起始放电电压。
电场比较均匀,整个间隙被击穿,即均匀电场中的起始放电电压等于间隙的击穿电压。
电场不均匀,当放电由非自持放电转入自持放电时,在大曲率电极表面电场集中的区域将发生局部放电,俗称电晕放电,此时的起始电压是间隙的电晕起始电压,而击穿电压则可能比起始电压高得多。
7a表示电子的空间碰撞游离系数,r表示正离子的表面游离系数。
8流注理论认为电子的碰撞游离和空间光电离是形成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
9电晕放电:伴随着游离而存在的的复合和反激发,发出大量的光辐射,在黑暗里可看到在该电极周围有薄薄的淡紫色发光层,有些像日月的晕光,故称电晕放电,这个发光层叫电晕层。
由于电离层不能扩散,所以电晕放电是自持放电,但整个间隙仍未击穿,要是间隙击穿,必须继续升高电压。
10极性效应:对于电极形状不对称的棒板间隙,击穿电压与棒的极性有很大的关系,即极性效应,极性效应是不对称的不均匀电场中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电晕电压:正棒负板高于负棒正板;击穿电压:板板电极高于球球电极高于负棒正板高于正棒负板。
11标准波形用符号 1.2|50us表示,气体间隙在冲击电压作用下击穿所需的全部时间为t=t1+ts+tf,式中ts+tf为放电延时,用t1表示。
12工程上采用50%冲击放电电压,用U50%表示,U50%就是指在该冲击电压作用下,放电的概率为50%。
实际上U50%和绝缘的最低冲击放电电压已相差不远,故可用U50%来反映绝缘耐受冲击电压的能力。
50%冲击击穿电压与静态击穿电压(U0工频击穿电压的幅值)的比值,称为绝缘的冲击系数,用表示。
13伏秒特性:间隙的击穿电压必须和电压的作用时间联系起来,才能确定间隙的击穿特性。
同一波形.不同幅值的冲击电压作用下,间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和放电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间隙的伏秒特性曲线。
14冲击电压标准波形250|2500us15大气条件下空气的相对密度增大导致电子的自由行程减小导致碰撞电离减弱导致绝缘击穿电压升高。
16电场分布越均匀,则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越高。
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1改善电极形状2利用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3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薄层固体绝缘材料)的采用。
屏障机械的阻止了正离子的运动。
17削弱游离过程的措施:1高气压的采用(巴申定律的应用)2强电负性气体的应用3高真空的采用(巴申定律的应用)18气体的沿面放电:在固体介质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出现放电现象,这种沿着固体介质表面气体发生的放电称为沿面放电。
当沿面放电发展成贯穿性放电时,称为沿面闪络,简称闪络。
19提高套管闪络电压:1减小套管的体积电容2减小绝缘的表面电阻20泄露距离或爬电距离:21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不均匀采用均压环提高均匀性22电气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试验:1非破坏性试验(检测性试验)它是指在较低的电压下或者用其他不会损伤绝缘的方法测量绝缘的各种特性,以间接地判断绝缘内部的状况。
非破坏性试验包括测量绝缘电阻和吸收比.泄漏电流以及介质损失角的测量.电压分布的测量.局部放电的测量.绝缘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2耐压试验,它是模拟电气设备绝缘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电压等级(包括电压幅值.波形),对绝缘进行试验,从而检验绝缘耐受这类电压的能力,特别是能暴露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集中性缺陷。
耐压试验通常在非破坏性试验之后进行。
23如被测设备绝缘受潮严重,或有集中性的导电通道,则其绝缘电阻值显著降低,泄漏电流将增大,吸收过程加快,吸收现象不明显。
24通常测定加压后15s的绝缘电阻值和60s时的绝缘电阻值,并把后者对前者的比值称为绝缘的吸收比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