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011级历史教育2班蔡亚平指导老师:张郁萍【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
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使小农经济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本文就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鸦片战争,近代化,双重作用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危害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使用了坚船利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鸦片战争动摇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环境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在政治方面,清政府封建专制的统治机体已腐朽不堪,吏治败坏,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乾隆时期的地租率高达50%以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社会,仍然是一头做着“天朝大国”封建美梦的睡狮,仍然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在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名著《红楼梦》,在该书中反应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但是很微弱,没有出现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潮,中国人的头脑,仍然被“三纲五常”等封建传统思想禁锢着,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清朝在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禁锢人们思想的措施,沿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规定以四书五经作为考试标准。
当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江河日下的时候,19世纪2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得上升阶段,英国是当时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迫使所有落后民族走向近代化,中国当然不可能例外,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向地大物博而且还处于封建王朝衰落时期的中国进行掠夺,侵略者用和平的手法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决定使用暴力的战争来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了。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近代化鸦片战争后,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放多处通商口岸,侵略者在通商口岸划定租借,成为侵略中国的据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传入中国,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基本情况是。
在经济上: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体制已开始解体,中国的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业中的商品经济开始活跃。
战后,丝、茶变成侵略者从中国掠夺原料的主要对象,“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56000多包”。
[1]丝茶大量出口,引起丝茶生产的活跃和市场的扩大。
中国丝茶出口的数量和价格,均受外商的控制和操纵,开始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原料市场,逐渐走上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
出口骤增,促使农副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解体有促进作用。
第二,手工业行业的破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棉纺品大量输入,从通商口岸向周围农村大量销售,物美价廉,土布无法与它竞争,土布销路缩小,生产停顿,手纺业收到严重摧残。
包世臣说:“今(1846年)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消减,商贾不行,生计路绌”。
[2]马克思当时指出:“外国工业品的输入,使中国的纺织业受到很大的危害,结果就使社会受到了相当的破坏”。
除棉纺织业外,其他手工业也遭到相当的破坏。
第三,对中国旧式交通运输业的破坏,旧式运输业也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来华外轮增多,排挤了中国旧有的商船。
以浙闽沿海论,原有商船大半失业,前受雇于该商者,多以衣食无着,流而为匪”。
[3]由于五口通商,来往货物多经水路,原有的传统运输业无形中被废置。
内地丝茶出口,原有两条传统运输线南运广州,但上海开市以后,内地丝、茶,均由水路运至上海出口,使两条传统运输线很快衰落。
第四,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
中国旧式商业,正在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等新兴行业。
以上海为例,19世纪末,上海在旧有商业的土布、米、木材、糖、绸缎等行业的基础上,又新兴起西药、纸业、棉纱等四五十个行业。
在政治上:第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时利用广东民间团练反对英国人进广州,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清朝与外国合作,利用洋枪队、常胜军对太平军进行镇压,义和团兴起时,慈禧太后表示支持义和团,利用义和团来抵抗外国侵略者,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出,清朝在对内和对外的政策中,企图借用民力抵抗外国侵略,又要利用外国力量镇压民众运动,但大体上讲,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步步屈从于外国侵略者,而把对付民众放在首要地位。
第二,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
第三,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不仅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社会制度,改良派率先提出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化,康梁为首的“百日维新”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毕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企图登上政治舞台的一次尝试,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
在文化思想上:第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化。
在封建士大夫中,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明清之间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辱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龚自珍、魏源、姚莹三人。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逐步输入。
1862年成立的北京同文馆,对翻译西书也很重视,“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课程。
学生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第一届共10名,大都是天资聪慧、年仅十三四岁的儿童”。
[4]先后译成《万国公法》、《格物入门》等西书,这批西书出版后,成为当时知识界中学习西方知识的最早入门书,对传播西学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清政府选派学生赴外留学,目的是培养军政、船政、制造等诸学科的人才,回国后分配在陆海军、各军事工业及电报、铁路等局任职,成为洋务运动的得力助手,其中有一些人后来还成为著名的技术人才,如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
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相继设立,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近代化,沿袭多年,弊端丛生的八股科举制度,不得不于1901年宣布废除。
第四,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逐步输入,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已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步在向近代化转变。
中国近代化基础,虽然十分薄弱,但毕竟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不再是一个原封不动的封建社会了,而且这一基础,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继续向近代化发展的起点。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双重作用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起的积极作用:第一,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但鸦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迫使中国人消除“天朝上国”的虚骄之气,承认自己落后,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引进近代化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到了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第二,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先后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为商埠。
五市的开放,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他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等人,这些大商人中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国内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瓦解。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起的消极作用:第一,仗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特权,加速扩大外国在华资本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民族资本压得抬不起头来,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在中国不少新生的民族资本多方遭受排挤和限制,例如上海最早举办的民族资本发昌机器厂,便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被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
第二,长期控制和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工业进口农副产品出口之间,进行不等价交换,“阻止了任何排外情绪的增长,为外国使节所支持”。
[5]加上早期的贩运鸦片,从中吮吸着中国人民的大量血汗,使中国陷入贫困的境地,据统计,仅1926—1936年的10年间,我国在进出口商品总值中所遭受的不等价交换的损失总额,高达当时币值50亿元余,每年平均损失达5亿元。
总的看来,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灭亡,虽然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具有侮辱性的,但不可否认,外国列强在中国谋取暴利、残害百姓的同时,他们也把当时的先进技术带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