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明清史)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明清史)
(1)明清封建统治阶级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为资 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用银两收税促进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和发展。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
迁都:沈阳 改名: 族名:女真——满洲
国号:金——清(1636)
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占北京,
入关:
顺迁都(清对全国统治正式开始)
剿杀农民军(联合汉族地主) 统一全国: 镇压南明政权,1662年基本统一全国
(1)明朝:
A、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相权与皇权矛盾最终解决; 设五军都督府(统兵之权)与兵部(调兵之权)相互制约
C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C
C
D
B
8.(2006年重庆)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9.(04天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 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9.(05上海历史)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 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 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 作了哪些改革?(4分) 答: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答:殿阁大学士。 (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A
C
二、经济
1.原因
农业发达
手工业兴盛 商业繁荣
1、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农 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 2.表现:
——夕阳无限好
3.特点
对外贸易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2、工业文明的萌动 与近代危机的前夜
———只是近黄昏
2.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蔑视科学 3.16、17世纪西方国家的殖民侵 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 起。
二、清朝:
(1)更名田:康熙帝 1669年 (2)固定丁数:康熙帝 1712年 (3)摊丁入亩:雍正帝 1723年 内容:雍正帝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地丁银实行的后果) a、保证了政府的收入 b、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商品经济的 发展 c、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实行 d、不收人头税刺激了人口增长,也减少了人口隐匿的现象。 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明清时期赋役政策的调整有何作用?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 使到各地管理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 控制…… 明清 强化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 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增设军机处,大兴 文字狱……
1.(2007重庆文综)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2.(2007四川文综)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 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明太祖 D.乾隆帝 3.(2007四川文综)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 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 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 隋朝统一 B. 北宋统一 C. 明朝统一 D. 清朝统一 5.(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6. (2007全国文综一)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 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 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 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7.(2006年江苏卷)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明中期以后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世界历史 进展迅猛 14-17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近代科技勃兴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政治
1、国家统一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洪武;应天
明初争夺皇权的斗争----“靖难之役” 背景(朱元璋分封,建文帝削藩);经过(朱棣起兵,1402年 称帝,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性质(统治阶级争夺皇权的斗 争);营建迁都北京(原因、布局、1421年) (2)清朝的建立 ★满洲发展历程:唐—黑水靺鞨,宋—女真,明—建州女真,清— 满洲,民国—满族。 2、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清朝)
请思考:我国古代曾实行过那些赋役制度?
•编户制度(西汉) 1,人丁为主 要标准 •租调制(北魏) •租庸调制(隋 唐前期) 初税亩(春秋) 两税法(唐中后期) 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 地丁银(清朝前期) •募役法 3,征收货币 •一条鞭法
2,土地资产 为主要标准
•摊丁入亩
赋役制度演变的几点规律:
第 六 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和 封 建 社 会由 盛 转 衰 ——明、清 (鸦片战争以前)
(1368——1840年)
1616 1636
明
1368 1644
后金
清
1840 鸦片战争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中国由 盛而衰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文化——承古萌新,传统文化发展,科技落伍,反 封建的民主思想和文化 中国逐渐落伍世界
B、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 C、法制:制定《大明律》
特点: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经济立法;主张量刑;严法整顿吏治
D、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职能: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不受司法部门管辖;目的:监视管理和 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影响: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但对明政治造 成了极坏的影响)
2、手工业: 工具革新(新式“纱绸机”) 生产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分工更加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生产力 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广东佛山冶铁业)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3、商业: 国内市场扩大: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出现了全国性大商贸城市(北京、南京等); 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 对外贸易状况: 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
D、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E、思想专制:严酷的文字狱
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 集权; 危害: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思想文化专制:A秦—焚书坑儒;B汉—罢黜百家;C明—八 股取士;D清—文字狱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特点 时间 特点 过程 秦朝 建立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 政机构,焚书坑儒 西汉 巩固 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B、康熙帝: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C、雍正帝:设军机处
目的:加强皇权;职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国大事由皇帝裁 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 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选才纳贤 经义、时务和历史
考试文体 诗赋、帖经等 结果
选拔了人才,扩大 了统治基础,促进 了唐诗繁荣……
评价
人才成为国家发展 摧残人才;阻碍中国科技、 的坚实基础。为“贞 文化的发展;文风日下 观之治”“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人才 基础。
(2)清朝: A、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白银大量流通: 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明清时期封建城市与封建社会初期的不同
(1)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2、民族:交流频繁
环境(上层建筑)
3、经济政策: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4、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生产技术的进步 5、人民的辛勤劳动 6、前代基础
一、明朝:一条鞭法 (1)背景(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3)内容: A、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赋役合并, 化繁为简); B、折成银两(赋役征银); C、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 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
(4)评价:①地位: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②意义:赋役合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但触动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贯彻不力弊端百出。 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