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共进担重任,知行磨砺共成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实践主题: 湖北宜昌三峡移民后续工作探究团队领队: ____ 彭博依 __________主题归类: ____ 服务三农 ______所在单位: ____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__ (盖章)摘要“高峡出平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主体部分于2009年建成完工。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真正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却在于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峡移民工作,对三峡移民实施了开发性移民方针。
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库区已累计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29.64万人。
可事实上,移民工程建设的难度却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已搬迁安置的移民,不仅丧失了原来便利的江滩水域和低缓肥沃的耕作条件,同时也因搬迁后无法快速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缺乏必要的现代劳动技能与生存手段,从而无法稳定就业,失去了绝大部分经济来源。
如何为移民营造充分的就业环境,如何为移民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何让移民们真切感受到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活的革命性改变,是被广泛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移民后续工作建设刻不容缓。
为了深入探究移民的后续工作建设,发觉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小组宜昌分队赶赴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秭归县城、郭家坝镇王家岭村,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发现,躬行实践的态度,在此三地开展了社会实地调查。
本次实践是大一学生初次尝试,整个过程采取了问卷调查、移民采访、政府访问、实地走访、文献采纳、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手段,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民村为线索,还原移民真实生活状况,分析移民真实想法,提供可靠的后续移民工作的建议措施。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三峡工程背景介绍,以了解三峡工程之庞大和移民前期安置的现状,凸出移民后续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二是移民现状概述,通过真实地记录我们的调查过程的重点信息,反映移民生活的现状;三是移民工作解读,结合之前的亲身经历与数据资料,我们尝试找出移民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四是实践工作总结,针对之前掌握的信息,我们试图给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关键字:湖北省三峡宜昌秭归郭家坝后续移民工作暴露问题解决方案目录一、前言 (4)二、背景概述 (5)2.1 三峡地区2.2 三峡工程三、安置后移民现状 (6)3.1 调查方法3.2 样本选取四、移民工作解读 (7)4.1 总体政策介绍4.2 数据分析4.3 成果总结4.4 问题分析4.5 解决方案4.6 未来规划五、总结 (12)六、队员感言 (13)七、参考文献 (13)八、感谢辞 (14)九、附件 (15)一、前言1992年,“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总体来说,三峡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产生了三大效益:防洪、发电和航运。
然而,正负两面总是并存的。
三峡工程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其中,移民问题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三峡移民数量之巨,前所未有,超过约三十个国家的全国人口,号称“世界级难题”。
前国务院总理、首任三峡建委主任李鹏曾强调:“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
”(1)1985—1992年,三峡工程库区开始进行移民搬迁安置试点。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据设计方案,三峡工程实行“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据1985年数据统计,淹没区人口72.6万人,推算到2008年,规划迁建安置的总人数为113.2万人,涉及四川、湖北两省共19个县、市(后因区划调整,涉及重庆、湖北共20个县、市);工程耗资庞大,仅静态投资便达570亿元(1990年价格)。
在其后的数十年内,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条令使得移民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2)在过去,无论是普通民众,甚至是政府机构,在认识或处理移民问题时,只关注到了移民最基本的“生活补偿”问题。
然而,随着工作过程中矛盾与问题的不断突出,政府相关机构认识到,移民问题不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涉及移民的社会影响、社会调整、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等多方面因素。
三峡工程移民为非自愿性移民,他们不同于自主的人口迁移,集被动性、赔偿性、计划性、整体性等于一身。
非自愿移民的迁移、安置、生计恢复和社会经济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诸多领域,同时还关系到居民自身幸福指数,人均消费指数,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我国政府在总结过去水库移民长期实施赔偿性移民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完善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3)至今,三峡工程移民前期搬迁工作已然结束。
如何实现搬迁居民的安居乐业,使“移民”真正变成“居民”,成为未来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核心环节。
为了了解后续工作的具体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实践小组彭博依等七人以湖北省宜昌市市区、秭归县为例,通过问卷发放、政府采访、下乡调查,居民走访、数据分析,阅读文献的方式,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实地采访。
最终成果丰硕,在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历史、暴露问题、解决方案、落实情况等方面,我们掌握了丰富的信息。
1二、背景概述2.1 三峡地区--------移民主要分布要了解三峡移民工程的前期后续,首先要将眼光投向三峡工程的具体情形。
从地理位置划分,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工程所辐射的移民范围几乎包容整个长江流域,针对居民主要分布于湖北与重庆两1. ︱参考文献:三峡——百度百科2. ︱参考文献:《三峡工程移民大事记》——《瞭望》新闻周刊3. ︱参考文献:《世界性难题之解》——《瞭望》2010年38期省。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有超过120万名移民搬迁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库区外)、湖南、广东、重庆(库区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湖北省宜昌市淹没区域分布图2.2 三峡工程--------移民起源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三峡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三峡的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为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湖北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
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45%。
三峡蓄水,会淹没129座城镇,产生至少113万移民(实际人数约150万)。
这在世界工程史上绝无仅有,而且若库尾水位超出预计,新的移民数量还会上升。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迁来解决,但经后来考察发现,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而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于是政府针对农村剩余人口又安排了一种移民方式,即移民远迁外省。
(4)三、安置后移民现状3.1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典型调查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工作单位并有针对性地采访部分三峡移民。
在调查方法上我们综合使用了问卷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试图通过较为完善的问卷设计、详尽的资料查询、真实的群众采访与缜密的观察思考获得较为全面的三峡移民缩略图景。
3.2样本选取为了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我们深入基层,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移民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干部采访。
(一)早期试点型、搬迁融合型移民村落-------------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范家湖村在居委会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居户,在这个村庄里进行了挨家挨户的实地走访。
我们了解到,范家湖村是一个历史较长的移民村落,其中主要聚集的是葛洲坝移民和部分原住居民。
葛洲坝移民区是最早的移民试点之一,同时也是问题的集中区。
范家湖村在“历史悠久”的同时,又因为采取了将搬迁居民打散、举家外迁的方式,使得搬迁居民与新住地的人文、地气、民风的融合成为矛盾的聚焦点。
1)土地方面范家湖村移民搬迁工程自1972年便启动,在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的住房建设补助与耕地划分,但因土地面积有限,原住民和移民的土地归属存在分歧,至今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6亩,移民土地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其正常的生活开支;2)住房方面范家湖村移民住房补贴未能完全落实到位。
移民在过去十几年里,因为是试点性移民,国家和政府初期并未考虑详尽,生活补贴不到位,移民就业无保障,收入来源不稳定,住房建设资金匮乏。
至今,部分移民住房仍为上个世纪70年代的老旧房。
3)收入就业方面范家湖村移民收入来源少且不稳定、自然失业率高。
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土地被重新划分,人均耕地面积少,移民的土地收入来源匮乏;移民和移民二代因为职业技能的严重缺乏,难以适应新兴就业市场环境,许多人进城务工,但收入水平未有明显改善。
24)居民融合方面根据此次实践调查,范家湖村原居民对移民群体的态度不一。
两者最主要的矛盾是土地分配。
前文提到,移民融入导致当地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原住民依靠的土地收入减少;同时,土地肥沃贫瘠,地块大小划分标准不够具体,地区级差因素未能兼顾,地块分歧的现象依然存在。
好的方面在于,双方在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上差异较小。
移民前移民和原居民社会交往和经济往来频繁,交流不存在障碍,生活习惯基本相同。
这些因素是两大群体社会融合的有利因素。
就总体物质水平而言,居民的生活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要做到真正的“安家乐户”,使移民的生活从“基本稳定”提升至“蒸蒸日上”,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4. ︱参考文献:《240万三峡移民:十年搬迁,耗资千亿》——南方周末(二)整体性、就近搬迁型移民村落--------------湖北省宜昌市郭家坝镇王家岭村王家岭村是宜昌市秭归县的重点移民村落,与范家湖村不同的是,王家岭村采取的是举村就地迁移的方式,挑选就近的合理地域进行搬迁,相较而言,无论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还是新经济的建设发展,王家岭村相关组织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在王家岭村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式,主要进行了面对面的干部采访,对象为王家岭村村党总支部王书记。
1)经济建设层面从王书记口中我们了解到,王家岭村占地11.34平方公里,共871户2469人。
如今,王家岭村移民基本为移民新居,现代化设施较为齐全;移民人均耕地面积在1亩以上,收入来源主要为柑橘果树种植,收入增长迅速,收入来源多元。
王家岭村移民通过就业培训掌握了多项现代生产技术,如养殖,种植,沼气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