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摘要:21世纪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经济还处于欠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
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研究解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影响;相应对策当前,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川。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己占我国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
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5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
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
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
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
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
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
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其他特点:1.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
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2.城乡倒置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
而随着近十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15到54岁的劳动力人口,从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中国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逐渐下降,2050年降为8.45亿。
劳动人口比重则从2005年的71%下降到60.7%。
劳动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变化不大。
从1970年到2010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增长趋势,从56%提高到72.2%.此后,老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不断的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
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从2015年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感受到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未来十几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增长,这被称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
“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年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据预测到2012年左右人口抚养比将由2000年47.6%下降到39%左右,此后人口抚养比呈逐步回升趋势,直到2025年以后才能回升到目前的水平。
因此,从人口学意义上说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持续太长,一般只有15-20年,中国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将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抚养比将进一步上升,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显现,并逐步加剧。
2.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将使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
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呈现加速趋势。
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否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是至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在劳动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更多发挥不同年龄人群,特别是年长者的作用,将被提高到一个更重要也更迫切的地位。
3.人口老龄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8%,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其中老年人口对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贡献尤为显著,60岁以上人口中在业比重从1990年的28.34%下降到1995年的26.16%,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人口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
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在工业化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有向低年龄人口扩散的趋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就业压力而推出鼓励退休政策的结果,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开始对这政策进行反思。
目前,我国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降低劳动参与率确实能对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我国也同样面临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价值的重新认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在降低劳动参与率问题上,应该吸取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有所平衡取舍的基础上做出更为长远的决策。
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具体地讲是由有生产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
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的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与之相适应。
因而也要求相应的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探索和发展老龄产业的实践中,进一步对发展老龄产业和涉老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应对老年产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发展规划和目标。
在各级政府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要逐渐加大对老龄服务业的投入,积极推动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2.重视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年人群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他们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奉献力量,拥有丰富的经验、技能和智慧。
我们应高度重视老龄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利用老龄人群中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老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通过制定相应的老年人才政策与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才的能量,才尽其用。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老龄化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基础。
在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