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其合法权益受到合法保护。
3.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决定范围内的广泛自由,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的民事关系。
4.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应该以公平的理念进行民事行为,司法机关依公平理念处理纠纷。
5.诚实守信原则:民事主体应该依诚实信用来设定,行使和履行民事权利和义务。
6.公序良俗原则:它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存在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存在发展所必须得道德。
7.民事法律关系:为民法所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8.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9.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0.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为一定行为或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意思自治11.绝对权:权利的实现无需义务人的积极协助12.相对权: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人的积极协助13.支配权:权利主体可以直接支配、控制、掌握权力客体,满足自己的需要14.请求权:权利人有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民事权利15.形成权:通过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16.抗辩权: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的权利17.既得权:法律上的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权利18.期待权:法律上的某些条件尚未具备的权利19.民事义务: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而一定行为或不为行为的法律约束或手段。
20.民事责任:违反民事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21.民事法律事实:依照法律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2.行为:与民事主体主观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3.自然人:因出生而取得民事法律民事主体资格的人24.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
25.民事行为能力: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26.监护:为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人设立保护的制度27.宣告失踪: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到达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28.宣告死亡: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制度。
29.个体工商户:自然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30.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承包合同,从事商品经营31.个人合伙: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组织,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32.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33.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法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34.法律民事责任能力:法律赋予法人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35.法人机关:在法人成立时组建的对内管理法人事物,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集体和个人。
36.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组织37.物:独立于人身之外的能够为人所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38.动产:可以移动且不改变其性质,降低其价值的物39.不动产:不能移动,且移动会改变其性质,降低其价值的物40.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而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41.意思表示:民事行为当事人将自己的内心意思通过一定得方式表达出来,让他人了解的行为42.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约定以将来可能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发生与否作为条件决定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开始或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43.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已确定,但其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待所附的条件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44.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45.无效民事行为:因欠缺有效条件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后果的行为46.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行为虽已成立,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是赋予表意人变更,撤销权利的行为47.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成立后,能否依行为人效果意思发生法律效力尚未确定,待第三人意思表示补助后才能确立48.代理: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后果由背地阿里人承受的法律制度49.委托代理:依照代理人委托而进行的代理50.法定代理:基于法律规定直接产生的代理关系51.指定代理:基于法院或有关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52.复代理:代理人将代理事项全部或者部分转托他人的代理53.代理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而其法律后果直接归被代理人的资格54.代理权行使: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依法有效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实现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55.无权代理: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代理权56.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行为,第三人以足够相信其有代理权,由此产生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代理57.时效: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为前提,持续经过一定法定时期便产生一定得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58.诉讼时效: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及丧失保护权的制度二、简答题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客体的关系○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在平等基础上产生的○3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式具体的经济关系○4民法调整的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可与主体分离)2.平等原则的意义:体现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现代法治的精神3.自愿原则的意义:奠定民法作为市民基本法的地位;~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现代民法的基石4.公平原则的意义:不仅是一般的道德准则,也是法律目的和评价标准;它是法官审理案件必须具备的起码理念;公平的内态是动态发展5.公序良俗原则的意义:弥补强行法的不足;对私法自治予以必要限制;弘扬道德稳定秩序;协调个人,社会,国家关系6.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2)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3)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4)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法律关系7.民事法律主体的特征(1)法律的平等性(2)意思的自主性(3)主体的广泛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8.民事责任的特征:(1)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制裁性法律后果(2)一种以财产为主的法律责任(3)一种补偿责任(4)可由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解决9.适用宣告制度的条件:(1).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10.监护人的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10.监护终止的原因: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监护人丧失行为能力;监护人辞去监护;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11.宣告失踪的条件:自然人下落不明2年;有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12.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的异同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都要求有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的事实,且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宣告,且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仍属于两中制度。
二者有以下主要区别(1)设置的目的不同:宣告失踪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失踪人和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宣告死亡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2)下落不明期限不同(3)申请人不尽相同:宣告失踪申请人无顺序限制,且不仅限于自然人;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严格的限制,且仅限于自然人。
(4)公告期不同(5)法律后果不同:公民被宣告失踪后,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仅发生设置其财产代管人等法律后果;而公民被宣告死亡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丧失,产生与生理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
13.法人的基本特征:(1).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2)法人有自己的自治机构、活动场所和独立的财产或经费(3)法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4)法人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14.法人成立的条件(一)法人成立的实质要件(1)依法成立:依法成立指按照法律规定而成立。
首先,法人组织的设立合法;其次,法人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法人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保障。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二)法人成立的形式要件在我国,法人登记一般要经过一下步骤:(1)向登记的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法定材料(工商管理局/民政部门)(2)登记主管机关在接到申请文件之后,应进行审查,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实质审查主义。
(3)登记主管机关经审查后,对符合法人成立条件的,应予以登记,并发给法人凭证。
(4)公告15.法人清算组的主要职责:了解现有业务;收取债权;清偿债务;移交剩余财产,进行注销登记16.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事实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具有设权性的特点;而事实行为则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并不在于事实构成,而在于意思表示;而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行为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事实行为的构成则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7.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区别:1)条件不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消行为为要件。
仅有可撤消的事由而无撤消行为时,其效力不消灭;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存在无效的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其无效,该行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2)引起原因不同(3)有权主张的人不同: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依法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才能主张无效。
(4)确认或管辖机关不同(5)能否主动宣告不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依法主动宣告其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法律行为,必须享有撤消权的人提出了申请,才可对其予以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