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复习纲要

民法总论复习纲要

1:民法总论复习纲要2018.6.11第一章导论1.民法。

(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民法是调整上述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裁判规范。

2.民法的基本原则:(1)概念: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基本准则,是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2)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核心特征。

)(2)特征:○1平等主体的社会关系。

(基于行政隶属或上下级指导关系,不构成民事法律关系。

)○2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其内容。

○4救济措施具有补偿性,例外情形才具有惩罚性。

4.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民事权利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2)我国现行民法总则规定的主体范围,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三种类型。

除上述三种典型的主题类型外,根据《物权法》规定,“国家”(作为整体)以及“集体”也可以成为物权的主体。

(3)主体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4)只有义务主体才存在特定和不特定之分,任何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都是特定的。

(例如,所有权的主体为特定的,但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第三人。

)2:5.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2)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3)民事义务,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利益而应当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拘束。

(1)所谓物,指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且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包括有体物与自然力。

分类:(2)不动产与动产:可否移动以及移动是否影响经济价值。

不动产,指不能移动或虽可移动但会因移动损害价值的物,包括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作物。

动产,指能够移动且不因移动损害其价值的物,如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等。

(3)主物和从物:两物之间的关系。

从物,指并非主物之成分,时常辅助主物的效用,而依习惯与主物同属于一个人的物。

从物所属之物,即为主物。

(4)原物与孳息:两物之间的派生关系。

原物,指能够产生收益的物。

孳息指由原物所生的物或收益,包括法定孳息与天然孳息。

○1法定孳息,指利息、租金及其他因法律关系而获得的收益。

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

○2天然孳息,指果实、物的出产物及按照物之使用方法所获得的出产物。

天然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没有用益物权人的,由所有权人取得。

(5)种类物与特定物:是否具有独特特征或是否被特定化。

种类物:具有共同属性,可通过同样品种、规范或型号之物加以替代。

特定物:独一无二之物,或交易中被特定的种类物。

8.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1)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2)民事权利的发生:其一,民事权利的绝对发生。

指民事权利独立地、不依附于既存之其他权利而发生。

(如因先占无主物而取得所有权,及依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动产所有权。

)其二,民事权利的相对发生。

指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发生权利。

自权利主体言之,则为权利的继受取得,或传来取得,即因他人所有之权利而取得权利。

(如因买卖而取得财产所有权,因继承而取得财产所有权。

)(3)民事权利的消灭:民事主体自其主体脱离,称为民事权利的消灭。

绝对消灭,指权利本身终局的消灭,如因标的物灭失,债权因清偿而消灭。

相对消灭,并非权利本身消灭,只是权利脱离原主体而改属新主体而已。

3:(4)民事权利的变更:民事权利主体的变更;民事权利内容的变更;民事权利作用的变更。

9.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

(1)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

(2)所谓法律事实,是指依据法律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情况。

(3)法律事实分为两大类,即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

○1民法上所称的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之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自然事实又分为两种:状态和事件。

○2法律上所称的人的行为,指人有意识的活动。

民法上的行为可作如下分类:合法行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违法行为、其他行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

(事实行为不适用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尤其是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

)10.民事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

又称法人格,或人格。

(2)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3)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为能力。

11.民事权利。

(1)所谓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2)权利的类型。

○1人身权与财产权:以权利客体为标准。

a.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身份权,指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

b.财产权。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或者其他民事权利。

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以权利的作用或性质为标准。

a.支配权:对权利的客体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如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b.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如债权请求权)c.抗辩权:对抗对方请求权的权利。

(如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d.形成权:依权利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内容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如解除权、撤销权、追认权等)4:○3绝对权与相对权。

a.绝对权,又称为对世权,是得向所有人主张的权利。

绝对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

原则上,绝对权需要通过特定的公示手段,或者经由法律规定或习惯予以公示,尚得发生对世的效力。

b.相对权,又称为对人权,是仅得向特定人主张的权利。

相对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都是特定的,如债权等。

○4主权利和从权利。

a.主权利,指不依赖其他权利而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b.从权利,指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

○5既得权与期待权:权利成立要件是否齐备。

a.既得权是指成立要件已经全部具备并被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

b.期待权指成立要件尚未完全齐备,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如所有权保留中买受人享有的权利,以及附生效条件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

12.权利竞合:数个权利存在于同一标的,而其行使可生同一结果,称为权利之竞合。

13.民事义务。

法律上所谓民事义务,指法律所加于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之拘束。

14.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类型,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15.民事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通常需要以一个法律事实为依据,但有时需要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的相互结合为根据,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构成。

如遗嘱继承需要遗嘱行为和遗嘱人死亡两个法律事实才能够发生。

(2)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

○1行为与自然事实:是否与主体意志有关。

所谓行为,是指受主体意志支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当事人在熟睡、昏迷及他人暴力强迫强迫所为行为,均不属于此处的“行为”。

)与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无关的其他民事法律事实,统称为自然事实。

○2行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基于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包括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两大类。

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指基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

基于发生效果的依据,表示行为又可分为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包括合同、婚姻、遗嘱、收养等。

准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虽有意思表示,但其法律后果直接由法律规定的行为,主要包括意思通知(如要约拒绝、催告等)、观念通知(如债权让与的通知、不可抗力的通知等)以及情感表示(如继承人的宽恕等)三大类型。

5:非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主要为事实行为,即直接依据法律规定发生相应后果的行为,民事主体主观是否有发生此法律后果的意图在所不问。

事实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如作品的创作、债务的履行以及合法建造房屋等),也包括不法行为(如侵权行为)。

○3自然事实:事件与状态。

自然事实,又称为非行为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自然事实又可分为事件和状态。

事件,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

如人的出生、死亡,发生自燃灾害等。

状态,是指某种客观现象持续,如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继续不行使等。

第三章民事主体——自然人16.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7.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1)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的认定:确切证据——出生死亡证明——户籍登记。

(2)权利能力的突破:胎儿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1胎儿的权利能力:从继承权到一般权利能力。

《民法总则》16条明确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死者人格利益保护。

18.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定的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9.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