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鼠之谜说课稿

旅鼠之谜说课稿

《旅鼠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体具有交叉的性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全文看,有完整的记叙要素,是记叙文,而内容上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

也说是说,它采用记叙的框架,借助丹尼斯和“我”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理念。

知识就是有关北极旅鼠身上的三大奥秘,理念就是人与自然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进而告诫人类无限制繁衍将会带来的深重的问题,引导人们深刻的反思。

2、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通过本单元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注意自我调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在前面两篇科学文艺作品学习的基础上,继续了解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为后面的科幻小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考虑,设定本篇课文三个维度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②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③体味本文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独特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热爱自然,关注
社会问题,培养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了不少关于地球,关于环保的知识,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比较容易理解课文中作者对人类人口问题的忧患与思考;加之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具有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力量,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对事件的感悟能力较低,不能从文章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另外,他们文体意识模糊,对科学小品的独特写法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是不利的一面,教学时应加强引导。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课时的安排
1、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
学习重点确定为: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难点为:把握本文的独特写法,体味其知识性和趣味性。

2、本文属自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1课时完成。

五、教学方法的确定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从课堂获得思想、情感和体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基于如上考虑,确定运用多媒体展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上,要求他们课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并整理,继续采用已经教过的跳读、勾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为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深入探究。

六、说教学流程
㈠、借助多媒体播放旅鼠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圈点勾画,初步了解文意,筛选需要积累的词语。

投影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标志性的语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归纳旅鼠的三大奥秘。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环节的探究作铺垫。

)㈢、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先播放作者和丹尼斯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有关人口问题的论述。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提示点拨,鼓励他们立足文本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突出重点。


㈣、品读课文,突破难点。

1、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强,读来也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想想,它和一般说明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学生有可能会说出本文有记叙的影子,语言更美,有事件的高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亮出本文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


2、请大家从文中找出:
(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明确科学小品集知识性趣味性一身的文体特征,突破难点。


㈤、师生共同总结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人类应当觉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㈥、作业设计:
1、完成改写,我是旅鼠;
2、请认真观察或查找资料,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表现
及其原因。

(作业设计意在迁移应用,读写结合。

既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写法,又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