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常识
第1章班主任工作概述
考点1 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1)班主任的历史
①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此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
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④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⑤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
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前苏联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
律设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
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
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向学校,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于是就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2.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之中。
离开这一指导思想,各项工作都会陷入困境。
小学班主任要做到了解和接触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
样才能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忆、如何复习、如何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小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很多,班主任都应予以关心和指导。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
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对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和各种因素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班主任要尊重少先队组织,支持少先队活动,并根据实际提出指导性意见。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经常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意见,互通情况,尽可能形成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②调节各门学科的学习负担,协调各个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测验和辅导等活动的安排,力求做到统筹兼顾,尽可能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
③慎重处理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培养与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考点2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①观察法
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来获得学生多方面的真实情况。
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在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班主任不可大意、视而不见,一定要细心、敏感、明察秋毫,要注意通过细微的变化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明其原因。
②谈话法
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可以与某个同学单独谈,亦可与几个学生一起谈;可以开门见山地谈,亦可委婉地谈。
但无论哪种谈话,都需要班主任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③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班级记录材料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如作文、试卷、图画本等)等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了解学生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④调查访问
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和原班主任以及其他相关人,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
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详细内容见下文。
(3)建立学生档案
①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②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集体档案是指班主任将全班学生在各个时期各方面的表现,班级的历史、现状、趋势分析等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育集体的依据或参照的档案。
个体档案是指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动态收集起来作为个体教育依据的档案。
学生档案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
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和表格调查两种。
(4)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不同于集体教育,它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
(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主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也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文将详细探讨班会的特点、形式、班会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班主任一般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统一各个科任教师的影响;
②统一学校领导的影响;
③统一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④统一少先队的影响;
⑤统一家庭的教育影响;
⑥统一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①操行评定的概念和目的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
它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操行评定一般采用评语方式,有的还要评定等级(如评优、良、中、差)。
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②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a.学生自评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编写测试题,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学习、遵守纪律、劳动态度、体育锻炼等方面。
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填好测试题。
这一阶段,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得失,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b.小组评议
自我评价难免有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过高之处,因此需要加以纠正,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评议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复议。
评议小组必须由一些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及班组长构成,通过复议找出偏差,并计算总分,写出评语。
c.班主任评价
小组评议后,班主任根据小组评议和班级工作记录(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记录及同任课教师与家长的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给每个学生写出切合实际的评语,并给定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