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2018年)肖岚朗月(编)二零一八年二月十一日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

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②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③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④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⑤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性。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重点背诵)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②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③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和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④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⑤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③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④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⑤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3.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①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②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③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④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4 教育学科的特点: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④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①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②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③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①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③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④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关系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2.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3.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4.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5.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6.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7.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③.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8.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①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9.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0.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②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③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④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11.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①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③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3.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①内发论。

主要观点:内发论者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卢梭(自然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论、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记忆口诀:内服威力大,格柏爱做梦)②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决定的。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华生经典语录: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

(记忆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③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主要观点: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

人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对立统一。

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的规定性,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