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升级方案

转型升级方案

镇雄县大水溪煤矿矿井转型升级暨2016年节后复工复建案2016年3月5日镇雄县大水溪煤矿转型升级案一、矿井基本情况镇雄县大水溪煤矿位于镇雄县县城以西,直线距离约20km,行政区划属镇雄县五德镇阳平村,为镇雄县煤炭资源整合独立保留矿井,证照齐全。

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3.0 万t/a,机械化改造工程完成后拟核定能力为30万t/a。

矿区面积0.7232km2,预留批复面积1.52km2,可开采C5、C6煤层,现开采C5煤层;C5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无爆炸性,历年瓦斯等级鉴定均为低瓦斯矿井。

依照省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2012年6月所编制的《省大水溪煤矿生产勘探报告》结论,C5煤层平均厚度2.85m、C6煤层平均厚度2.27m,资源储量为1000万吨。

大水溪煤矿属机械化矿井,自2013年4月取得市煤炭工业局对我矿机械化改造案设计的批复(昭煤复[2013]39号)并取得县局开工批复(镇煤技准[2013]12号)之后,我矿即开始进行了机械化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2015年9月我矿补充了机械化改造安全设施设计;12月14日,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分局以“云煤安昭[2015]72号”文件对我矿机械化改造安全设施设计予以了批复;2015年12月取得了市煤炭工业局和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开工备案。

2013年4月开工以来,矿建工程已完成主斜井、风斜井和排水平硐的改造利用,完成了运输暗斜井、回风暗斜井、机械化改造首采面1505采煤工作面、中央变电所、紧急避险系统及消防材料硐室等建设工程,目前仅有采区轨道下山、中央泵房及水仓未建设完工,其中采区轨道下山剩余工程量150m(已建设完成480m),中央泵房及水仓工程量160m未建设到位。

土建工程已全部建设到位,机电安装工程只剩猴车及中央泵房设施待安装。

安全管理情况1、我矿“五职矿长”已经到位,均持有效合法证件。

五证照齐全、合法、有效,采矿可证证号为:C81535,有效期:2015年9月28日至2017年9月27日;工商营业执照证号为:2056,有效期:2005年8月31日至长期;矿长安全资格证证号:x,有效期2016年3月24日至2019年3月23日。

2)组建机构、建章立制。

我们设置了安全建设管理机构及专业队伍,成立了安全检查科、通风科、生产技术科、调度室、综合办公室、销售科、财务科、保卫科、机电科、通风维修队、采煤队、掘进队等,明确了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并对各科室队伍职能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安全责任。

配备了采矿、通风、机电、地测等专业技术人员。

3)我矿坚持对安全管理人员、特种特殊作业岗位工作人员、采掘工及新工人进行培训,并制定有培训计划和培训案。

由“五职”矿长及工程技术人员亲自授课,培训容涵盖采、掘、机、运、通五大专业基础知识,入井常识、安全规程、法律法规等。

4)五大特员配备:安全员4人,瓦斯检查员10人,井下电钳工4人,绞车司机4人,爆破工3人,抽水工4人,顶板管理员4人,监控员3人。

制定了五大特员培、复训计划,并已送交县局培训中心备案。

5)制定了各部门安全管理制度及从矿领导到基层单位各级岗位责任制,完善了矿井安全建设管理制度及特殊工种岗位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及各种安全文件等,全矿从业人员层层签订了责任状。

6)组织召开了全矿管理人员会议和全体职工会议,对转型升级相关会议精神和文件进行了宣讲,传达贯彻了、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对全体职工进行了培训。

7)向县人民政府递交了2016年煤矿复工复建安全承诺书,2016年度矿山救护协议已签;新老员工均已进行体检、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了工伤保险。

8)检修设备:对供电、排水、提升、通风、瓦斯监控、人员定位等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隐患排查和必要的检修、电气试验等工作,瓦斯检测报警便携仪、瓦斯鉴定器、风表等进行了校验。

9)我矿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避灾线路图、供电系统图等11种相关图纸齐全,符合技术规要求,并根据井下建设情况变化及时填绘和补充,做到与实际相符合。

10)我矿有矿井地质报告、矿井水文地质报告、机械化改造案设计、安全设施设计、各类批复文件、各种预案、瓦斯鉴定报告、有关实验报告等。

矿井灾害与预防处理计划、应急预案修定工作已于近日完成修订工作。

二、矿井建设概况矿井为混合开拓,有主斜井、排水平硐和风斜井三个井筒。

主斜井45m,担负进风、提升、运输及行人功能;排水平硐110m,担任排水、进风及辅助行人功能;风斜井120m,主要担负回风任务,同时兼作另一个安全出口。

矿井各主要系统简介如下。

1、提升、运输机械化改造及完成情况矿井采、掘、运机械化改造首先从运输着手。

2011年4月,井底煤仓施工结束后,主斜井采用机轨合一式,安装了DTL-800型胶带输送机,原为主运输的JTB-1.0×0.8型矿用提升绞车用作辅助运输,专为提放材料。

随后,采区运输、回风下山掘进工作面相继安装了刮板运输机、DTL-600型胶带输送机,工作面煤(矸)经刮板运输机、DTL-600胶带输送机输送至井底煤仓,最后由主斜井胶带输送机运至地面储煤场。

2013年6月,1505采面设备安装和采区轨道下山施工完毕后,我矿对运输系统再次进行了改造。

采区轨道下山专为辅助运输,安装了一台JTPB-1.6×1.5/24型提升绞车运送材料,绞车电机功率132kw,运行轨道为24kg/m。

主斜井安装了大倾角DTL-1200型胶带输送机,功率132kw;采区运输下山安装了2台大倾角DTL-1200型胶带输送机,功率分别为132kw和3×280kw;1505采面运输巷安装了DIS-1200型可伸缩皮带运输机,功率132kw;同时,采区运输下山兼作行人下山,现已订购RJDKY37-35/1000(A)架空乘人装置(猴车)一台,近期可安装到位。

辅助提升绞车、胶带输送机等各项保护齐全、可靠。

2、供电系统改造及完成情况2012年4月,矿井实现了双回路供电,两回供电电源线路分别来自五德变电站10kV母线段和木卓变电站10kV母线段,供电距离分别为6.5km和13km,两回线路导线型号均为LGJ-120。

正常情况下,两回线路分列运行供电,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路能担负矿井安全负荷。

矿井现有变压器5台,地面2台、井下3台。

地面KS9-630/10型变压器供通风机房、瓦斯抽放房、压风机房和绞车房;地面KS9-350/10型变压器供地面生产系统及生活用电。

入井电压为10kv,连接井下3台干式变压器,供井下动力用电。

3、通风系统改造及完成情况风井位于矿井工业广场,总长120米,系15采区设计利用巷道,原为梯形木支护,断面约6.0m2。

2012年3-4月,利用复工复产整改期间,对该段巷道进行了扩修,现为矿用11#工字钢支护,梯形断面,上宽2.8m、下宽3.8m、净高2.7m,断面8.9㎡。

2012年8月,对风井引风道、人行道、防爆门进行了砌碹改造,并安装了2台FBCDZNo19-2×160对旋轴流式主要通风机,1台运行,另1台备用。

FBCDZNo19-2×160型主要通风机功率为2×160kw,额定风量2190-5520m3/min,风压1580-3450Pa,能满足“一采两掘”的用风需求。

矿井现有4台FBDNo5-2×15型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2台FBD-2×11型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分别为130-370m3/min、100-350m3/min,配阻燃、抗静电胶质φ500mm风筒进行压入式通风;局部通风机安装合理,挂牌专人管理,“风电、瓦斯电”两闭锁装置齐全。

井下风门、风桥、风墙等通风设施设置合理、可靠,无违反规定的微风、无风和串联通风作业现象。

4、排水系统1)本矿井最大涌水量30m3/h,正常涌水量15m3/h,涌水量随季节而变化,矿井主要水源来自一水平已封闭东大巷1502采面、1504采面及历史小窑遗留采空区的老空水,最大涌水量10m3/h,正常涌水量5m3/h,该涌水流经一水平井底车场由排水平峒自然流出井外。

2)采区下山、1507采面顺槽巷及1505采面顺槽巷主要水源来自地面防尘水、1503采面老空渗水和间或存在的顶板裂隙渗水,最大涌水量15m3/h,正常涌水量7-8m3/h。

15采区中部水仓以下设置临时水仓2个,承接采区、1505采面顺槽巷、1507采面顺槽巷自流水。

3)15采区中部水仓有效容量80m3,能满足4h采区正常用水量,符合规程要求。

泵房安装D46-50×7型离心泵两台、D25-30×5型离心泵一台,一用一备一检修;D46-50×7型离心泵功率70kw,额定流量46m3/h,额定扬程350m3 ;D25-30×5型离心泵用为检修泵,功率22kw,额定流量25m3/h,额定扬程150m3 ;Φ100mm管路两趟,一用一备。

5、消防、防尘、洒水系统井下各工作场所、机电设备硐室配有沙箱、灭火器、消防锨,皮带机头及主要机电硐室均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消防管路畅通,水源可靠,消防设施齐全;井上木料厂、办公区均按规定配置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桶、消防泵、消防栓等。

井下主要运输大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运输点均敷设了防尘管路,各点安装了洒水喷雾装置,回风巷设置了净化水幕,防尘管路每50米设置有三通阀门,采掘工作面定时洒水降尘、冲刷巷壁,保持井下空气清洁,控制了煤尘飞扬,为矿井文明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6、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安全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供水施救、压风自救、通讯联络等“六大系统”已初步建设完毕,能满足矿井建设需要。

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型号为KJ102N,分站6个,传感器共33个,其中瓦斯7个、风速2个、负压2个、一氧化碳1个、温度4个、馈电2个、风门4个、设备开停5个、固态继电器1个。

采区轨道下山及1507采面顺槽巷共安设瓦斯传感器4个,距工作面5m和回风流中距混合风流10-15m处各设置1个;中部水泵房、采区变电所分别设有瓦斯、温度探头各1个;总回风巷设置瓦斯、一氧化碳、温度、风速传感器各1个;通风机房设置负压传感器2个;紧急避险系统硐室设有红外甲烷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各1个。

所有传感器安设位置合理,在用和备用数量满足矿井实际需求,且定期效验,与县级监控中心联网正常。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2011年4月下旬安装了KJ70N-J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一套,井下现有KJ128A-F型读卡器11个,分别位于主井井底车场、总回风巷及15采区运输下山、15采区轨道下山、15采区回风下山、1507采面两顺槽巷等处;全矿井配备KJ128A-K2型标识卡250个,其中备用50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