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是一项直观反映其品质优劣的技术参数,气味评价是指试验人员通过嗅觉器官感知感受的主观性评价,气味评价属于一种感官分析(也称感官评价)。
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基本上是没有检验依据,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为此,制定关于汽车零部件或零部件材料的气味评价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其适用范围和试验方法能够基本覆盖汽车上所有零部件及材料,保证我们汽车零部件、零部件材料的气味检验有据可依,规范化的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有利于促进汽车零部件及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逐步完善标准内容的同时,通过实验的验证进一步优化标准中实验的条件、参数等,使得本方法更科学更完善。
本项目是根据2019年第一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中机联标(2019)65号文),项目编号20190111,项目名称“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进行标准修订工作,主要起草单位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原天津汽车检测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计划完成时间是2020年4月。
2 主要工作过程
起草阶段:本标准于2019年初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原天津汽车检测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等召开标准修订筹备会议,成立了标准修订工作组,确认由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原天津汽车检测中心)担任组长单位,负责主要修订起草工作。
该会议同时确定了标准的内容、范围、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等。
起草工作组在工作过程中广泛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和资料,更多的是结合测试应用经验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了标准草案初稿。
并于2019年4月,标准起草小组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讨论了标准的总体架构,表述方式,对各项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据提出内容要求。
根据工作组及相关专家研讨后的要求,对标准草案初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按照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计划于2019年10月在天津召开了标准讨论稿的审查会,对《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和讨论。
根据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工作组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修改,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由组长审核后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本标准主要参加单位包括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原天津汽车检测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
所做的工作:工作组组长,主持全面协调工作,负责对各阶段标准的审核;本标准主要执笔人,负责本标准的具体起草与修订;相关同志负责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及资料查证,对检测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相关同志负责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全面调研,负责对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归纳、整理。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修订工作中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不断完善”的原则,标准制定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统筹推进。
本标准在结构编写和内容编排等方面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写。
在确定本标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时,综合考虑行业需求,寻求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标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国内外标准试验条件汇总见表1:
表1 国内外气味标准试验条件汇总
纵观国内国外标准,对汽车零部价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试验方法均是通过人员嗅辨在一定试验条件下气味瓶中由样品散发的气味。
国内在汽车零部件材料的气味评价(气味试验)标准依据方面,经调研,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大型的整车主机厂、零部件企业建立有自己的企业标准,中小汽车零部件及材料企业的标准方法大多随同主机厂或主流零部件企业。
零部件的气味评价(气味试验)的部分企业标准或方法有:北汽股份BAS455、大众PV3900 、
长城汽车GWT A E01-01、一汽轿车Q/FC-CD05-004、广汽QJ/GAC 1510.006、江淮汽车Q/JQ 11052、奇瑞汽车Q/SQR.04.103、吉利Q/JLY J 7110538、神龙 D10 5517、现代MS 300-34、丰田 TSM 0505G、福特汽车BO 131-03、比亚迪Q/BYDQ-A1901.404等等。
通过比较发现,各企业的气味评价方法是基本原理相同,即试验人员通过嗅辨在一定试验条件下由汽车零部件及材料散发出来的气味,从而获得该气味评价结果,但在具体试验细节方面也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差异,见表2:
表2 部分企业材料气味试验方法比较
不同企业标准的差异会导致大量零部件气味试验的无谓浪费,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建立了《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意在统一行业内零部件与材料的气味评价方法。
该团体标准在行业内已经实施两年时间,随着行业发展,标准的部分技术内容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因此需对标准的技术内容作部分修订或补充,使其仍能符合当前科学技术水平、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的。
(2)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标准的内容:
1、汽车零部件材料气味评价试验条件
目前在标准中汽车零部件材料气味评价方法含5个方案,虽较好的做到气味评价方法的全覆盖,但上述评价方法对于气味试验实施者来说,在选择试验方法时,会面临一些困惑,其次一些企业反馈,由于试验方法较多,导致得到数据之间对比性较差。
因此参考行业比较普遍应用的VDA 270标准以及依照表2中不同企业气味试验条件比较,发现大部分车企气味标准如:北汽股份BAS455、大众PV3900、长城汽车GWT A E01-01、一汽轿车Q/FC-CD05-004、广汽QJ/GAC 1510.006、江淮汽车Q/JQ 11052、奇瑞汽车Q/SQR.04.103、福特汽车BO 131-03等均采用23℃或40℃或80℃三个温度方案进行试验评价,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因此在本次修订中考虑适当减少试验条件,以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达到更好行业的指导作用。
表3气味评价试验条件修改
2、汽车零部件总成气味试验气味袋大小及温度
目前在标准中,所有零部件总成均采用2000L气味袋进行试验,对方向盘,遮阳板等较小的零部件总成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参考GB/T车内非金属材料及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报批稿】中采样袋选择原则,可以考虑增加100L气味袋,形成两种袋子规格对样件进行预处理,同时兼顾样件可比性和削减样件测试成本,以达到较好的测试结果。
同时在标准中,汽车零部件总成试验温度的选择含有5个温度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案较多,数据之间对比性及一致性较差,对于温度的选择同样可参考GB/T 车内非金属材料及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报批稿】中温度的选择,以及部分企业零部件气味标准中温度的选择,如:小康汽车Q-DFXK422.1、江淮汽车QJQ 9083、长安汽车VS-00.28-L-06018等均选用了65℃的温度条件进行试验,结合汽车内饰件挥发性有机物袋式法测试温度,可以考虑只保留65℃是试验方案,可以更好的保持了行业的一致性,并且可以与汽车内饰件挥发性有机物袋式法试验相结合,降低试验成本。
表4试验过程中采样袋及温度方案修改
3、气味强度等级及对应的描述
在团体标准中,气味强度等级及其对应的描述基本参考强度等级开展,但行业内目前基本采用强度及气味类型耦合的评价方法来对应不同的气味强度等级。
如表1中的:北汽股份BAS455、大众PV3900、广汽QJ/GAC 1510.006、江淮汽车Q/JQ 11052、奇瑞汽车Q/SQR.04.103、福特汽车BO 131-03、比亚迪Q/BYDQ-A1901.404等,因此在本次修订中可以在不同等级对应的描述中,综合考虑强度因素及气味类型的影响,增加强度等级及对应描述的对应性,见表2。
表5 气味等级及对应描述
4、行业提出的其他修订内容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
对于汽车零部件总成气味评价气味袋的选择,以遮阳板、方向盘较小零部件分别选用2000L和100L气味袋在65℃下进行气体培养,之后进行气味评
价,评价结果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2000L采样袋气味等级普遍偏
低,不能真实反应样件的气味等级,而选用100L采样袋能够更真实的反应样件的实际情况,且和即将发布的GB/T车内非金属材料及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报批稿】保持一致。
表6 两种气味评价方式结果对比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问题。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规范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为行业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通过本次修订工作可以体现新方法,增加新的方法满足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及材料气味评价的新需求,解决标龄老化的问题,同时通过修订标准也是通过积极采标与国际保持一致。
六、与国际、国外对比情况
本次修订未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针对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标准应为国际先进水平。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无冲突。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推荐性团体标准。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本标准批准发布6个月后实施。
十一、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T/CMIF 12-2016《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
十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