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及师生发展
王伟娟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研究中期报告一、前期准备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08、3-2008、5)
【关键词】学习磨合定题
1、理论学习,制定“寒假学习修炼计划”,写读书笔记。
2、参加市青年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论坛(本工作室成员曹
刚为六个论主之一,导师王伟娟作为市语文专家作专题点评)。
3、交流子课题的初步意向,讨论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
4、参加区市级各类重要的观课评教、展示研讨活动,为课题研究积累素材,并
在观课评教中听取导师及专家相关讲座。
5、分头在校搞相关问卷调查,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6、在工作室内开展同题异构公开教学活动,互相了解,取长补短。
附:读书随笔目录
第二阶段(2008、6-2009、8)
【关键词】课堂实践反思
1、完成关于开放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完成开放理念下的教师现状调查分析。
3、积累以开放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师生发展研究为主题的随笔、教案、教学实
录和教学案例。
4、导师公开展示教学,率先撰写教育教学随笔论文,引领示范,推动课题研究。
5、学员围绕课题进行公开教学,在实践中思考课题,提炼总结。
附:公开教学记录
6、完善子课题计划,并完成论文初稿。
附:子课题名称
第三阶段(2009、9-2009、12)
【关键词】磨稿论证修订
具体要求:
完成以开放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师生发展研究为主题的教案、教学实录的积累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研究论文的撰写;请市有关权威专家进行课题初稿论证;修订论文,达成“协议书”相关目标。
(注:本阶段时间未到,尚未开始)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1、发表的论文
2、获得的奖项
注:主持人获得的成果请见相关表格;指导学生获得的奖项基本未进入其中。
3、初步得出的结论
【目标与内容的取与舍】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具有预先设定的特点,且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性。
新的课程论主张教学目标应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形成,且不具有层层推演或可逆推的严密的因果关系,主张让目标产生并改变于教学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它非常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不完全受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限制,甚至可以随时调整、修订或改变教学目标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也可以影响甚至参与教学目标设定、调整或修订,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教学目标的接受者。
当然,目
标的开放性不等于自由性。
目标的调整或重新制定不是随意的,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学过程的需要等方面加以整合;改变或者删除一个目标,是为了达到另一个目标,而不是使教学进入无序或茫然之境。
总之目标本无好坏之分,只有放在了特定的“教境”之中,才有了高下之辨。
这个“教境”,一是指教材本身,二是指教学对象。
我们要研究教材,知道可以用它来“教什么”;我们要研究学生,知道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不然,我们的目标定位就会失之于“多”,也会失之于“偏”。
失之于“多”便会旁逸斜出、面面俱到;失之于“偏”,就会游离“语文”,就会无视学生。
脱离了“教境”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缺乏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其结果,也肯定与有效教学无缘了。
开放,从学习内容而言,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只有回归于生活世界,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才会展现出广阔的空间,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教学内容的开放还意味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上,因此,它往往是多彩而丰富的。
【思维与语言的放与收】
学生的思维或者说语言出现了些问题。
他们不怕“说开去”,却不善“收拢来”;他们能够就一个问题多向发表看法,而一旦要求他们集中一点概括表述,却往往感觉吃力且不尽人意,也就是说,他们缺少“临门一脚”的表述功夫。
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激发思维而疏于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不开。
所以,在让学生愿说、能说的同时,也要注重训练学生会说、有针对性地说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培养学生聚焦一点集中思维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如于漪老师所言,“课堂教学中,有两个方面必须重视,一个方面是要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个方面是一定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
【阅读与写作的入与出】
读与写的关系始终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其实是另一种写作教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其实是另一种作文评析,教师对题意的把握其实是另一种审题指导。
可以这么说,学生在阅读课上汲取的营养肯定要比
写作课上得到的多得多,毫无疑问,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作用之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反观一下我们的阅读教学。
【方法与评价的虚与实(或新与旧)】
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渠道的多层面上。
我们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教学的渠道也不应是单一的。
比如说:利用传统做法全面打好基础;抓住活动契机进行读写教学;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主动学习;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创造精神;建立人文基地营造学习氛围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都是符合开放性原则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也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习的时空,开拓学生思维、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并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评价应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评价应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一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基于此,现代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语文与育人的有声与无痕】
我们现在的课堂往往很热闹,老师们都明白要使课堂活起来就要使学生动起来,但对怎样动、为什么动的认识似还有些模糊。
为动而动、为热闹而热闹造成的后果是,看起来全民皆动、热闹非凡,实则波澜不惊、纹丝不动——学生的情感没有被触动,学生的内心没有被拨动。
当无效热闹充斥课堂时,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可能真正来自于内心的真实体验。
看似热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还是在外围作战,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体现。
因为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这样的”,还应该知道文本“怎么会这样的”或“这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原来是这样的”,还应该感悟“不这样会怎样”或“不这样还可以怎么样”;不仅应该知道文本“是这样”,还需对我们“该怎样”有启示。
这是由文本所具有的“对话”功能决定的。
这里的“该怎样”,不仅仅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还体现在文本在大到谋篇、小到细节上的种种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所具有
的启示。
而后者往往是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忽略或没做到位的。
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我们往往厚此薄彼。
而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很可能还是停留在表面或浅层,无法真正地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到头来,流失的还是语文学科的本性和语言文字的真味。
【学生培养与教师发展的此生与彼长】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体现对话的原则。
这是没错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却有些犯迷糊,甚而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在课堂上甘当配角,让贤于学生。
退居二线,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
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必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就像游兵散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我说都有理”。
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对须作出的判断不置可否。
以为这就是“民主”,这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理解的偏颇可能导致的就是教学行为的偏差。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哪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教师的主体意识又在哪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看起来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真正做到位还真有待于大家不断的反思和共同的努力。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预期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
1、本课题是一个教改前沿课题,也是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所以,研究时
间的短暂决定了研究对象的挂一漏万、缺少整体感;即使已尽可能地涉
及总课题隐含的几个块面,但每个块面要涉及的点也有很多,我们的研
究只是取其一点或几点,尚未顾及全部。
2、本课题研究采取的是总课题领起子课题的方法,尽管每个子课题都与总
课题有关,但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存在着差异,所以子课题与子课题之
间有些发展不均衡。
3、研究人员更多的是注重实践的积累、经验的提升,所以本课题非常注重
实践性,但从某种意义而言,理论性则不够。
【可预期的成果】
1、完成以开放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师生发展研究为主题的教案、教学实录的积
累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研究论文的撰写。
(可出一本专集)
2、出好课(区、市有影响的课)、出成果(课题专集)、出人才(区学科骨干
教师、市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师)。
写于2009年6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