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鉴定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历代钱币的真伪、铸作时代、流通区域、版别、币值、特征、形制变化和冶炼成分等”(见《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xx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11月)。
真伪,就是通过研究和分析,确定古钱币真或伪的性质。
这是一个首要的课题。
铸作时代,是指古钱币的时代定位和朝代的归属。
流通区域,是指古钱币交换过程中使用通行的地域范围。
版别,是指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古钱币钱体形态和钱文特征。
币值,是指某一种类或者某一枚古钱币在形制、钱文方面所特有的时代征象和个体征象。
形制,是指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和造型。
冶炼成分,是指古钱币的金属材料属性,例如青铜、黄铜、白铜、或者铁、铅等。
鉴定内容的各个方面虽侧重不同,但对鉴别古钱币的真伪来说,应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从不同角度综合研究来确定一枚古钱币是真或是伪。
就钱币学来说,主要是古钱币本身在形制和钱文上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亦就是古钱币实物的历史痕迹和自身独有的特点。
例如空首布,既有其先秦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各种空首布又有其在造型和钱文方面自身的特点。
与此同时,在鉴定中又不能仅仅囿于古钱币具体实物形态。
要加强对货币史及考古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考察古钱币的历史背景,这将会有助于古钱币鉴定依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例如:五代时期所铸的“天福元宝”钱,存世数量稀少,且多呈铸造不精、铜质昏暗、大小不一、钱文各异的特征。
依史载:后晋天福三年十一月,“置令三京邺都诸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
”天福四年,又因“公私铸钱,近多铅锡相兼,缺薄小弱,有违条例”,对今后私铸钱“禁依旧制”(《五代会要*泉币集》和《旧五代史》)。
这一无问公私,放民便铸的史实,对存世钱币的上述特征及其成因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伪,非真也;辨,别也,谓考问得其定也。
”(《说文解字》)辨伪,即经过研究考证来确定伪者的不真实性。
本书所讲的辨伪,是指对大量伪造的古钱币进行综合分析,来揭示其制作方法和特征,并由之来探讨辨别伪古钱币的方法及步骤。
古钱币的做伪,是指那些进入收藏领域,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仿制、改造、臆造古钱币的行为。
限于本书的主旨,这里仅就中国历代金属铸币的做伪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
古钱币的做伪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迎合收藏者求珍、求罕的心理,仿制历代钱币中的珍罕稀缺及名誉品。
例如:“国宝金贵直万”,铸行于新莽期间,存世极罕{图67(1)——伪莽“国宝金贵直万”面、背高5.8厘米(2)——真莽“国宝金贵直万”,面高6厘米}。
2.迎合收藏品者求全、求奇的心理,臆造一些根本没有铸行过的年号钱或根本不存在的版别出谱品。
例如:“皇祐元宝”。
北宋仁宗皇年间,史料未曾记载铸行钱币,亦未曾发现过有可靠记载的出土品,但冠以“皇祐”年号的钱币却多次出现,经鉴定无一真品{图68——伪宋“皇祐元宝”,面、背径2.3厘米}。
3.迎合初集币者的大量需求,仿制一些较为少见但并不珍惜胡钱币。
例如:“xxxx”背“十一两”。
这是明代天启年间所铸的当十钱。
存世量不是很少,但由于集币爱好者迅速增多,寻得一枚已成不易,近年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伪品充斥于古玩市肆{图69——伪明“天启通宝”背“十一两”,面、背经4.4厘米}4.钱币谱录中有一种称作“后铸”的钱币,多铸于宋、元时期,这种钱币一般是当时为了追溯先代遗风或出于审美赏玩的需求而制作的,亦参与货币流通,既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伪制品,亦不同于下面述及的“私铸”钱。
因其铸造精美、风格独特,同样受到收藏者的喜爱,这些铸币属于伪制钱币的范畴。
例如:“大观通宝”,于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始铸,以宋徽宗亲笔书写的瘦金体为文,并不鲜见。
然金元时期亦铸“大观通宝”钱,钱文变体,存世无多[图70——真“大观通宝”(后铸),面、背径2.8厘米]“私铸”现象从铸币产生以来就随之出现了,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被明令禁止的,因其产生的主体不是官家,称其为“伪钱”。
但是,这些“私铸”钱币又确确实实地参与了历代的流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亦有人对其进行收集和研究。
“私铸”钱币和我们所探讨的古钱币做伪,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图71(1)——真莽“大泉五十”(私铸),面径1.9厘米;(2)——真莽“大泉五十”(官铸),面径2.6厘米;(3)——真唐“乾元重宝”(私铸),面、背径2.5厘米;(4)——真唐“乾元重宝”(官铸),面、背径3.3厘米;(5)——真宋“崇宁重宝”(私铸),面径2.7厘米;(6)——真宋“崇宁重宝”(官铸),面径3.5厘米;(7)——真宋“绍兴元宝”(私铸),面径2.4厘米;(8)——真宋“绍兴元宝”(官铸),面径2.5厘米}。
古钱币做伪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泉界还无确切的定论,所能见到明确是伪做品的,较早大约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制品。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太平盛世”之一,亦是金石学发达的时期,当时收藏考据之风盛行全国,名家辈出,各种古董文玩和古钱币的做伪亦相应增加{图72(1)——伪战国“一珠重一两十二”,面、背径3.6厘米;(2)——真战国“一珠重一两十四”,面、背径4厘米}。
乾嘉以来直至民国期间,不同朝代、不同品类的伪品相当多。
近年来,各地收藏热潮再起,古钱币做伪之风又盛,加之技术手段的进步,做伪的水平亦越来越高,其势已压乾嘉时期。
古钱币的做伪因趋利而为之,他不仅不利于古钱币的保护与研究,而且有碍于收藏之道,严重危害了收藏者的利益。
为此,学术界、收藏者的朋友,需对钱币学这一辨伪课题加以探索和研究,去伪存真,进一步弘扬民族货币文化。
一、翻铸翻铸是古钱币做伪常见的方法,因其铸造方法和隋唐以来的钱币铸造工艺相近,有些是用熔化当时的铜钱和选用真钱作母钱模来伪铸当时的稀见品,不易辨别。
再加上掌握这种技术的工匠各地都易找到,耗费工本亦不多,所以用此法作伪的钱币到处可见。
翻铸的钱币普遍两点漏洞可寻:①铸后打磨加工的痕迹。
古代铸币重于流通的实用性。
先秦铸币不加修整,若有加工痕迹,反而不真;隋唐以后铸币,经过整批加工而留下的痕迹,往往自然流畅,粗糙之中显出明快,精心品味则有“大手笔”的味道。
而伪做品多是单枚铸造,单枚打磨加工,其痕迹细腻但拘谨,钱面和内外边廓重于修饰,锉磨方法有失规律,细细观之,可察其锉痕纹理不自然且繁乱,边廓外侧亦有向两边倾斜的现象。
②做伪锈或做人工传世色,很难做到和真品相同,加强真品和伪品之间的对比实践,即可分辨。
{图73(1)——真南明“永历通宝”背“壹分”,面、背径3.6厘米;(2)——真清“咸丰元宝”背“当百”,面、背径6.1厘米;(3)——伪清“咸丰元宝”背“当千”,面、背径5.8厘米}。
因翻铸又包括普通翻砂铸造、失蜡法铸造。
现代工艺精铸几种,所以,方法不同,其辨伪要点不尽相同,以下分别述之。
(一)普通翻砂铸造根据翻砂所用的钱样,普通翻砂铸造做伪方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①选用真钱做母。
翻铸的伪钱与真钱风格气息一致,极易迷惑人。
但这种伪钱的钱径比真钱要小,小平钱一般要小1毫米,这是此类伪钱的弱点。
虽然古钱币中历代都有同一种钱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是,作为珍罕钱币,大多铸造时间短,数量少,大小不一的情况出现较少{图74(1)——伪宋“嘉定元宝”背“折十”,面、背径5厘米;(2)——真宋“嘉定元宝”背“折十”,面、背径5.3厘米}。
②雕刻样钱做母钱来翻铸。
由于珍罕钱币实物难以寻获,伪做者亦往往采用照图谱、钱拓摹刻的方法做母翻铸,而收藏者一般亦没有见过真钱,而常常以假乱真。
这种伪钱大多椒照谱摹刻,就很难一模一样,将伪钱拓图同原图、原拓对照,必然会找出漏洞。
有些刻工不熟练的,刀刻痕迹亦能反映在伪钱上{图75(1)——伪战国“晋阳新化”刀币,面、背长10厘米}。
③用普通钱做母。
即选用普通钱中的精整、字廓深峻品,稍作加工后做母钱,翻铸“版别”稀缺品或出谱品。
这种方法制作的伪钱,整体看时代气息和韵味没有毛病,只是在个别地方做了手脚,很难发现。
例如选用普通的明代“大中通宝”小平钱作母制模,在背范上加刻“京”等少见的品种,容易使人走眼{图76(1)——伪明“大中通宝”背“京”,面、背径2.7厘米}。
这种钱币除了用上边提到的从加工痕迹和锈色上鉴别之外,主要在钱文和背文上看其风格是否同真钱一致,形制和铜质是否符合该钱的真实特征,有无刻意加工的痕迹。
(二)失蜡法铸造伪铸先秦钱币常用失蜡法,且大多选真钱作为样板。
鉴别用此种方法做出的伪钱,主要观察钱币的大面,亦就是钱币的地张。
先秦时期铸造钱币还没有翻砂工艺,是用陶范或者金属范。
铸出的钱币表面没有砂眼,底面平润,且字纹流畅。
在山西一些地方出土了不少先秦钱范,系陶质,板面光滑平润,反映出了先秦铸币的特征。
而伪铸品有砂眼,用放大镜看就能一目了然,且钱文结字呆滞{图77(1)——伪战国“安邑一钅斤”布,面、背高5.1厘米;(2)——真战国“安邑一钅斤”布,面、背高5.1厘米}。
(三)现代工艺精铸不同的铸造工艺在钱币上必然产生不同的外观效果。
现代精铸工艺是用细的砂料翻铸,成品十分平滑精整。
若用这种技术铸造早期金属范或陶质范工艺铸造的钱币,尽管砂眼细小,但仍显粗糙,并且会使先秦铸币的残留浇口和边沿流铜痕迹荡然无存。
若用来铸造后期翻砂铸造的钱币,砂眼将显得又过于细小,相比对照,不难识别{图78(1)——伪战国“蔺”圆足布,面、背高5.1厘米;(2)——真战国“蔺”圆足布,面、背高5.1厘米}。
二、改刻用改刻法做伪,一般是选用适合的普通真钱,通过对局部的加工改刻,制成珍罕钱币。
这种伪钱有一定的隐藏性,因为从整体看,钱是真钱,锈亦不是假锈,只是个别地方有毛病,若不加细审,极易疏忽。
辨别改刻的伪钱,要掌握一个要点,即由一个普通钱经过改刻而变为一个珍贵钱,必然有一处或者几处特别之处,或是某一文字的改变,或是纹饰的增添或者减少,或是文字笔画上的变化等。
只要对这些特别之处详加审察,孰真孰伪仍可区别。
常见xx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借字改刻借字改刻的做伪方法只是将钱币原有文字中的某一字的一画或者几画,略改文笔走势或者结构,即可伪造成一枚稀见钱币。
这样改刻动刀很少,但总是在一枚较为普通的钱币上加工改刻而成,只要熟悉或者找到改刻所托用的真钱(真钱拓亦行),加以对照,对有变化的部位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即可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破绽。
“正隆元宝”铸行于金代海陵王正隆年间。
该钱十分精美,特别是钱文“正”字的第五笔出头的“正隆元宝”,俗称“五笔正隆”或者“出头正隆”,较为罕见。
改刻者选用“正”字笔画的第四笔和第五笔连接处比较肥宽的普通品,稍微修饰即改刻成“五笔正隆”。
对照真品,伪品不仅“正”字出头部分较为勉强,而且钱文中“元”字的第一笔、“隆”字的右下部有明显不同之处{图79(1)——伪金“正隆元宝”(出头“正”),面径2.4厘米;(2)——真金“正隆元宝”(出头“正”),面径2.4厘米;(3)——真金“正隆元宝”(普通品),面径2.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