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课标,说教材:【课标解读】新课标强调诗歌教学应加强诵读涵咏,引导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兴趣。
【教材概述】《将进酒》为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二、说三维目标: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求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的名句,提高古诗文文学素养。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句)。
2、理解李白诗歌中比兴、夸张的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的能力3、反复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从中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用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重点:①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②鉴赏诗歌中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2、难点: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表现出“钟鼓馔玉不足贵”的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自我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歌以及其他古代诗歌了,有一定的背景知识铺垫和阅读基础。
但让学生自己去鉴赏一首诗时,学生还是常常不知从哪里入手,也就妨碍了对诗歌大意和情感的理解。
鉴于此,我想通过本诗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具体使用的鉴赏方法和角度的范例,让学生在加深对本诗意旨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为以后的古代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2、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加强诵读,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研读--拓展”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理解、把握诗歌。
并通过后续作业拓展比较鉴赏,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才能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①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并带着问题去读。
同时通过讨论和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主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与学生共同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形象,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在美读中,体会“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③分小组讨论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造一种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与酒总是相随相从的,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在饮酒忘却人间痛苦忧愁之后便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翱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有关酒的诗篇。
因此,可以用多媒体快速向学生展示几条与酒有关的诗歌名句,如魏晋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让学生感知到诗与酒的关系。
然后展示杜甫的《酒中八仙歌》对李白的描写的名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配以李白狂歌图或黄河奔流图,让学生对李白饮酒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导出本课马上要学习的这一篇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将进酒》。
(二)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三)吟咏诗文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2、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思考几个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诗人是怎样饮酒的?诗人在饮酒的时候内心感受如何?我们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情绪变化?通过边朗读边思考的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为学生参与后面问题探究做好准备。
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
“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
“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
“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酒,宜重读。
“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四)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明确: 形象:大醉,酣睡不起依据: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饮酒多)②“将进酒,杯莫停。
”(饮酒快)3、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几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明确:①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4、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悲——欢——激愤——狂放。
5、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分析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愤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
(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