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

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

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篇一:QSY 1260-2010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建设规范Q/SY 1260—2010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CNG filling station2010—04—02 发布2010—06—01 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建设分类 (2)5单元划分 (2)6建设要求 (2)7工程施工 ...........................................................68工程验收 (6)前言1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设计院、中国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新疆中油油气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竺剑峰、马殿军、张学惠、段新耿、国建伟、张琳琳、邵春宇、马小兵、宋大立、徐高峰、尹朋朋、朱小华、张西川、练金池。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验收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12348 工厂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GB 17820 天然气GB 18047 车用压缩天然气GB 19158 站用压缩天然气钢瓶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U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235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75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 6355 石油天然气生产专用安全标志SY/T 6535 高压气地下储气井SH 3063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诸气瓶组 group gas storage cylinder3加气站内多个储气钢瓶采用立式或卧式排列组合,并用管线将钢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储气设施。

3.2车用压缩天然气瓶组 multiple CNG cylinderinstallations具有压缩天然气加(卸)气系统和安全防护及安全放散等设施,且固定在瓶筐上的多个压缩天然气储气钢瓶组合。

3.3 压缩天然气气瓶车 CNG cylinders trucktransportation由多个压缩天然气瓶组合并固定在汽车挂车底盘上,具有压缩天然气加(卸)气系统和安全防护及安全放散等的设施的运输工具。

4 建设分类加气站依据气源供应方式可划分为母站、标准站、子站。

4.1母站:接收管输天然气并为压缩天然气气瓶车充装压缩天然气的场所。

4.2标准站:接收管输天然气并进行加气作业的场所。

4.3子站:接收压缩天然气并进行加气作业的场所。

5 单元划分5.1建、构筑物单元:站房、着助用房、压缩机房、罩棚(含立柱)、加气岛、卸气岛,其中站房宜含营业室、综合办公室(含财务)、男/女卫生间、仪控室、配电间等,辅助4用房宜含办公室、值班室、厨房、餐厅、男/女休息室、盥洗间、男/女卫生间、发电间、锅炉房等功能用房。

5.2加气工艺设施单元:压缩机组、储气瓶(井)、加气机(柱)、卸气柱、缓冲罐、废气罐、排污罐、安全阀、阀门、工艺管道等。

5.3自控、电视监控单元:调压器、流量计、压力表、可燃气体报警器、压缩机控制系统、干燥器控制系统、报警信号传输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信号传输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

5.4公用工程单元:电气系统、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变配电系统、防雷防静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采暖系统(北方地区)、通风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消防、安全设施等。

5.5形象包装单元:罩棚装修、罩棚立柱装修、站房内外装修、标识标牌等。

5.6其他单元:围墙、硬化地坪、挡土墙、护坡、排水沟、化粪池、污水检查井、水封井、消防器材箱、消防沙箱、主标示立牌、出入口指示灯箱,站区绿化等。

6 建设要求6.1站址选择6.1.1加气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

6.1.2加气站站址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工程地质、水文、5交通、给排水、供暖、供电、通讯等外部条件进行经济、安全、环保、征地、拆迁、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建站地址。

6.1.3加气站站址选择不宜建在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及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附近。

6.1.4加气站站址选择宜靠近城市道路或车辆出入方便、车流量较大的地段,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

6.1.5加气母站站址选择宜靠近天然气高压管道、中压管道、分输站或城镇门站等气源地附近。

6. 2总平面布置6.2.1加气站总平面布置应在满足加气工艺设施和辅助设施安全距离的条件下,布置紧凑,节约建设用地。

6.2.2加气站面向道路一侧宜为敞开式,车辆进、出口应分开设置。

6.2.3加气站内压缩天然气工艺设施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及站内设施之间的防火距离应符合GB 50156的有关规定。

336.2.4母站内压缩天然气气瓶车储气总几何容积大于18m,且最大储气总容积大于4500m篇二: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1.范围6本规定明确了同期建设和不同期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并行敷设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并行管道间距50m以内的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不适用于油气田内部集输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47 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 21448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 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油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59油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70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CDP-G-PC-CR-005 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并行管道以一定间距相邻敷设的管道。

3.27并行间距相邻敷设管道的净间距。

3.3同沟敷设管道公用一条管沟敷设。

3.4在役管道已投入运营或已建的即将运营的管道。

4.总则4.1为保证并行管道安全,规范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规定。

4.2并行管道设计出了满足本规定的要求之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5.一般规定5.1并行管道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优化线路、穿跨越、阀室的位置,以满足安全、环保、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要求。

5.2当同一管廊内有规划管道与之并行时,应为规划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创造有利条件。

5.3在线路走向相同的情况下,多条管道宜并行敷设,但应尽量减少同沟敷设。

5.4应根据并行管道的特点,保证施工所需的安全空间及8正常的维护检修间距。

5.5新建管道与在役管道并行、交叉时,应制定安全保护措施,恢复在役管道的标识、光缆、水工保护、伴行路等设施,并征得在役管道管理单位的许可。

5.6并行管道通过活动断裂带时,不宜采用同沟敷设,并行间距不得小于管道可能发生的最大位移值。

5.7并行管道的阀室宜相邻建设,共用供电、通信、道路等设施。

5.8同沟敷设段宜设置管道预警系统,并经论证选择适宜的预警技术方案。

6.线路设计6.1线路选择线路路由选择除了要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并行管道的特点,注意以下事项:a) 应准确掌握在役管道及相关设施的位置;b) 应考录并行管道的敷设要求;c) 应考虑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管道敷设的并行间距要求;d) 应对因并行引起的施工、运行阶段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

6.2并行间距6.2.1基本规定9a)并行间距的确定应考虑管道输送介质的特征、压力、管径、地形特点、周围的土壤性质等参数,同时应满足施工和运行的要求。

当并行敷设的管道中存在加热输送的情况,其并行间距还应满足6.2.7条的规定。

b)不受限制地段,并行间距应满足起决定作用的管道失效而不造成其他并行管道破坏的要求,并且应不小于6m;不同期建设的石方地段,并行间距不宜小于20m。

c)当油和气管道并行敷设时,输气管道的相关参数决定并行间距;当输气管道并行敷设时,并行管道间距由压力高、管径大的输气管道参数决定。

d)应将不同间距下所采取的施工、运行措施费用纳入技术经济比选范围,综合分析后确定并行间距。

6.2.2受地形、规划等条件限制的区段,并行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进过技术经济比较,在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缩小并行间距。

同期建设的并行管道可同沟敷设;不同期建设的并行管道不宜同沟敷设。

b)不同期建设时,土方地段埋地并行管道的最小间距如表1所示。

6.2.3对于石方地段,应遵循以下规定:a)同期建设管道应合理安排开挖管沟的时间,同时爆破一条管沟或并行爆破多条管沟。

b)对于不同期建设管道,10要求如下:1)宜保持20m以上间距,新建管道爆破管沟形成的振动波到达在役管道处的最大垂直振动速度应不大于10cm/s。

2)间距大于10m且小于等于20m时,宜采用非爆破开挖(如采用机械开挖、人工开挖、静态爆破等);若采用爆破开挖,应论证爆破方案的可行性,报送建设单位审批,并经在役管道管理单位许可。

3)间距大于5m且小于等于10m时,应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挖。

4)间距小于等于5m时,应采用人工开挖。

5)新建管道爆破管沟时,应保证在设计的并行间距内飞石不破坏临近管道的地面建筑物。

表1 不同时期建设的土方地段埋地并行管道的最小并行间距要求注1:对于加热输送管道、弹性敷设段以及存在较大应力的其他地段,需进行土体稳定性的校核;注2:本表适用于管顶埋深小于1.5m,坡顶无动载情况。

6.2.4 当穿越地段并行敷设时,要求如下:a)并行管道顶管穿越公路时,套管净间距一般应大于10m;当空间受限,经核算顶管对邻近套管及路基无影响时,最小净距应大于5m,并应符合公路管理部门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