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
许多教师对课标中要求“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让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已能很好把握,而对问题情境的核心要求“具有数学味与富有挑战性”突破不大,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数学本质。
要改进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重视数学本位与学生本体。
数学本位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切入点。
无论哪一种教材,其例题的编制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思考,并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有序发展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基点是要清楚问题情境的知识点和这一知识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进教材情境或重新创设问题情境也应在不改变其问题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
其次,问题情境必须是现实的、简约的、整合的,教师应该对各种基于生活的情境进行加工,让问题的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快激活,而不是让情境牵引学生走向语文类或其他学科类的思考,这也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意所在。
学生本位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已经贴近学生的生活了,那就是以生为本。
诚然,这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从心理学上说有认同感。
然而,好的情境更应关注的是能否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
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而让学生长期停留在低起点的问题情境中,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