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学森传》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

读《钱学森传》有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

最近,我怀着无限的敬仰之情读完了叶永烈先生写的《钱学森传》。

这本书以纪实的视角记录了钱学森伟大而传奇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钱学森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成功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很快就在众多学生当中脱颖而出,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

年仅二十八岁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环境,回国效力。

但是却受到重重阻挠。

1955年10月8日,在经过了长达五年的抗争后,钱学森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阔别8年的故国。

回国后,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他的回归,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同时,他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掩卷沉思,我被钱学森卓越的学识和虔诚的赤子之心打动。

在学生时代,钱学森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

他所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将创新当作其教育的核心价值。

钱学森后来回忆道:“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

这里的创新还不能局限于迈小步,那样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

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创新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

钱学森在晚年与温家宝总理谈话时痛感中国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是什么卡住了中国教育的脖子?创新。

钱学森成功的学生生涯启示我们,唯有积极思考,勇敢探索,努力创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永远走在前列。

在2007年,钱学森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在我看来,这绝非溢美之词。

钱学森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导弹、原子弹、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被授予了一个个荣誉,但他一直虔诚地对待科学,对待他所从事的事业。

一直将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

他曾发自肺腑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

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或者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荣誉。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为他的国家做出如此大,如此多的贡献,也从未见过有人能在这些成绩面前始终保持如此谦逊、虔诚的态度。

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吧。

在《钱学森传》当中,还记载了其他一些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

其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赓和罗沛霖。

陈赓大将的威名在战争时期就已经传遍了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罗沛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在电
讯领域造诣颇深。

他出身名门望族,天资聪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他很有个性,对功课不很上心,但大量阅读电讯书刊,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钻研。

后来,他选择去延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难得的技术专家。

后来,他被派往美国学习,在中国留学生和教授中间开展统战工作。

为了完成任务,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久离校园生活的情况下,他竟然以23个月的时间,拿下了博士学位。

罗沛霖过人的智慧和见识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人生目标明确,他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需要完美结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钱学森传》教会了我很多,有治学方面的智慧,有规划人生的智慧,更有对科学、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

我会珍藏这些所得,努力实践书中的精华,提升自己,回报祖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