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圣城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华夏第一王都。
中国佛教的诞生地、道学及道教的首创地、儒学的肇始地、理学的滥觞地。
有6000年文明史、1529年建都史。
是我国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
是联合国授予的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全国唯一的集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起点、通达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中枢、连贯中俄的茶叶之路节点的三位一体的大都市;是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定都地。
是欧洲人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是集合了山水人文的牡丹花都;是中国一词的诞生地;是全球华人的精神故里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古都概述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可以号称国色天香的千年帝都。
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华夏第一王都[1]。
有着6000年文明史,1529年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二十二个大一统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
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
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建都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都、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中国历史上沿用最长的都门(定鼎门),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
无论是从神话英雄传说的角度,还是从历史考古断代的角度,洛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释道三教的滥觞地。
科举制度首创于洛阳。
可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对于世界而言,“欲探中华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间的古都洛阳”。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
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
她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华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圣地,可谓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首都。
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另有传说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
同时,洛阳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
洛阳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
1960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
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西周成康之治、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西晋太康之治、北魏孝文改制、唐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武周贞观遗风在这里上演,历代帝王贵胄、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
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马光曰“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心学开端于此。
以洛阳学子读书音确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中国的标准官话。
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
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
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发现了“河图”与“洛书”,发明了“八卦”,允冠百王—汉光武帝陵石辟邪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
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
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时的洛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秦时的洛阳---“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京洛何煌煌,卜宅自周王;五服画九州,兹惟土中央”、“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汉晋时的洛阳---“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於东京者”、“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东京宅中而图大,所图者四海这外”。
隋唐时的洛阳---“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 、“四塞称天府,三河建洛都”、“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两宋时的洛阳---“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天下无事则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历史上的洛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决眦斜阳里,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民族上的洛阳---“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功存河洛”、“根在河洛”洛阳市花洛阳市花:牡丹花。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京城”指的是唐朝的东都洛阳)。
洛阳牡丹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
牡丹从隋代落户洛阳西苑后,地脉适宜,开得缤纷美丽、艳冠天下。
唐代洛阳是东都,武则天当皇帝时就在洛阳登基,并在洛阳主持政务。
“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
”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从武则天时期到开元年间(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还有唐贞元、元和年间(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国牡丹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牡丹发展和牡丹文化兴盛的坚实基础。
[2]城市荣誉千年帝都;华夏第一王都;中国四大古都[3];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洛阳,麦加,雅典,耶路撒冷);世界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诗都;花都;辞赋之都;神都;牡丹花都;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
丽景门“中国休闲城市”榜首;欧洲人最向往的中国十大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荣誉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2010中国十大旅游城市;2010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2010年度中国十佳节庆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十大名城;“茶叶之路”国际友好城市;2012最具魅力节庆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两次);全国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2011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2012国家首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优秀市等众多荣誉。
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61个特大城市之一,是全国1984年首批13个拥有立法权的较大城市之一。
古代名人伏羲、宓妃、仓颉、后羿、嫦娥、夏桀、杜康、商汤、伊尹、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周平王、老子、苏秦、伯夷、叔齐、白圭、张仪、吕不韦、刘邦、贾谊、桑弘羊、师史、卜式、汉光武帝、马援、董宣、班超、班固、班彪、班昭、窦宪、蔡伦、张衡、许慎、张仲景、华佗、王充、皇甫嵩、司马懿、关羽、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刘禅、袁绍、吕布、司马师、邓艾、钟会、钟繇、马钧、司马炎、左思、陈寿、祖逖、刘琨、陆机、潘岳、韩寿、刘徽、皇甫谧、裴秀、石崇、绿珠、桓温、杜预、拓跋宏、檀道济、高欢、兰陵王、高长恭、杨广、韩擒虎、贺若弼、宇文恺、陈叔宝、独孤信、李世民、长孙无忌、王之涣、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宋之问、李白、杜甫、李隆基、狄仁杰、白居易、李贺、玄奘、韩愈、吴道子、颜真卿、刘禹锡、元稹、刘希夷、朱温、李存勖、李煜、赵匡胤、程颐、程颢、赵普、吕蒙正、司马光、富弼、范仲淹、邵雍、欧阳修、李格非、文彦、博尹洙、藤子京、李龟年、郭丰铭成语典故形成或起源于洛阳的成语典故有:洛阳才子、洛阳纸贵、数典忘祖、龙门点额、同心同德、窈窕淑女、一日三秋、定鼎中原、问鼎中原、众志成城、紫气东来、悬梁刺股、前倨后恭、债台高筑、旗鼓相当、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糟糠之妻不下堂、挑肥拣瘦、得陇望蜀、车水马龙、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煮豆燃萁、小时了了、尸居余气、车载斗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势如破竹、韩寿偷香、卫灌坐床、如坐针毡、掷果潘郎、狗尾续貂、自惭形秽、分道扬镳、请君入瓮、一箭双雕、桃李满天下、司空见惯、程门立雪、国色天香、马革裹尸、视死如归、偃旗息戎、闻鸡起舞、前倨后恭、王祥卧冰、乐不思蜀、礼崩乐坏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重点推出史前、夏商、两周、汉魏、隋唐等大型精品展);河南壁画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洛阳古墓博物馆,全国最大此类博物馆,有“园林博物馆”之美誉);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全国唯一此类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全国唯一此类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关林;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原洛阳都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洛阳博物馆新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全国唯一此类博物馆);洛阳栾川地质博物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洛阳围棋博物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洛阳河洛石博物馆;洛阳驿站博物管;洛阳爱心书法博物馆;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洛阳老子纪念馆,洛阳保险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