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谁在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
“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一、信息及其实质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第四章传播过程论第一节传播过程一、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传播模式1、模式概念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2、模式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启发功能4)预测功能第五章传播者论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在集权社会中,这种传播制度也大为盛行,特权阶级对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中国的焚书坑儒、文字狱、和民国时期几位名记者之惨遭暗杀皆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之下。
西方在中世纪时的黑暗,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核心: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英国的政治家约翰·弥尔顿第六章传播媒介论第一节传播媒介一、传播媒介1、媒介定义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2、媒介与媒介组织的区别媒介与媒介组织是两个互相了联系但意义不同的概念。
媒介是指一种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而媒介组织则是指拥有这些媒介,经营这些媒介的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3、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与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传播媒介经历了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受众论第一节受众一、受众的界定与类型1、受众定义: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2、受众特点:多、杂、散、匿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来计算。
大众传播受众由不同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大众传播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群体。
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第八章传播效果论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早期认识1、枪弹论枪弹论(即子弹论,施拉姆,1971),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是盛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扩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1984年,新华出版社)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
这一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欧洲的学者影响很大。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该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和“霸权主义”本质。
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一些本科时候的试题列举传播学四大先驱及其贡献。
1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2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他最早进行实例调查研究,著有《马里兰城里失业的人》一书。
之后又以总统选举为课题,于1948年将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书中的结论显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在对人际传播的进一步研究中,他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正是拉扎斯费尔德的竞选研究极其发现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4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传播学为何在美国产生?传播研究起源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在四五十年代。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具有具体而对立的社会、学科条件。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简述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学派之间的差异。
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相并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
欧洲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地。
批判学派之所以在欧洲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传播实践有很大的不同。
60年代前,欧洲各国基本照搬美国传播学思想、理论和方法。
但是其中许多理论难以与欧洲自身的传播业相匹配。
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基本上属私营企业,商业化程度高,受产业和利润规律支配。
与此不同,欧洲的大众传播业大多是公营或公共,少部分私有,少部分国有,更强调其社会服务性。
二是欧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同于美国。
可以说,欧洲古代哲学家就已经从哲学角度研究了传播现象。
欧洲学者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中的思辩研究和质化分析。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的。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这个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
该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这是60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
批判学派的中的主要流派有:(一)法兰克福学派(二)政治经济学派(三)意识形态学派(四)社会文化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