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浅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浅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策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民营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我国,民营经济是一种包括企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机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

从根本上说,它指的是一种以民为主的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具有民间经营、民间资本为主体、经营成果民间分享为主三个基本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在政策上给予了引导和支持这使得我国的民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到2014年民营经济对我国GDP贡献率已达60%.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一支必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民营经济及其发展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从解放到1956年,中国几乎彻底消灭了私有企业,只有在穷乡僻壤,还存活着9万多的个体户。

从1979年到1982年,在农村,随着农村搞联产承包,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经济开始出现。

当初官方的叫法是个体劳动者。

1978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从1982年到1988年,私营经济开始出现。

当时最顾忌的是两个字,“雇工”。

为了这两个字,争论了整整6年。

最后确定下来的官方说法是“请帮手带学徒”,而且帮手学徒的人数不能超过8个,后来将员工超过8个的叫做私营企业,起因就是从这儿来的。

尽管如此,到了1986年,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的态度,还是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

1988年第二次修宪,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当时全国的私营企业已达8万多家。

1989年到1992年,就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时期处在曲折徘徊的阶段。

当时的民营经济还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对它就能产生致命的影响。

1992年到1997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直到十五大之后,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从体制外放进了体制内,不再是异己,现在成了自家人。

从2000年到今天,是一个对民营经济承认与肯定的过程。

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说法。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讲话中,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铺平了道路。

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中特别讲到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二、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和肯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民营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在多方面的促进与发展:一、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济补偿”,支付了一定的改革成本。

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兴起了。

它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不要国家一分钱而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财税收入,从而分散了国家的征税对象,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税赋。

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经济补偿”,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不依靠任何外援,而完全依靠自己经济中新成长起来的经济成份所提供的新增国民收入,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避免社会动荡,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

第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稳定了社会环境。

当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为7000多万,从事个体经营的有5000多万,三资、私营企业4000多万,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国有企业。

199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5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就业的近300万人,超过了国有经济新增就业人数。

第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强化了市场竞争。

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依靠自身的高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强化了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全面提高,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也正是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出现,形成了多种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迫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第四,盘活了存量资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既具有资金实力,又具备管理知识的新型企业与企业家,使得产权交易主体增多、水平提高,为盘活国有集体的存量资产增加了一个有效通道。

民营企业购买、兼并亏损和破产的国有中小企业,使国有集体资产变现,减少了国有集体资产在闲置状态下的流失。

三、民营经济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促进第一、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主要支柱。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存量有限,国有资本对西部的投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并且国有经济也无法涵盖所有的经济领域和新兴产业,必须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协调发展,才能较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许多生产领域、服务行业和新兴行业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持,因此民营经济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

第二、民营经济能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西部开发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西部的经济潜力。

由于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主体明确,自担风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致力于采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民营企业组织简单、机制灵活,使它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

民营经济分布广泛,遍布各城乡、各产业、各地区,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民营经济可吸纳西部大量的新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

在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约占50%以上,而第三产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再加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它可消化吸引大批下岗人员和新就业人口。

在1997—1999年间新就业的2200万人口中几乎完全是由民营经济吸收的。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可以提高西部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

另一方面亦可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给予倾斜;优先在西部地区创新融资工具包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

第四、民营经济是西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投资的重要依托。

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而全”造成的低效率,国有企业破除“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需要依托各类专业化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要依赖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追加国有资本投资要依托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专业化、低成本、高质量、可灵活应变的生产组织体制,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实现互盈。

第五、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技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运用新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

一方面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能最充分地调动新技术创业者的热情和聪明才智。

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不断推进新技术西移,优化新技术企业者投资的环境。

由此可见,发展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必然成为西部地区技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第六、民营经济是培育西部企业家队伍的基本途径。

民营经济是企业家成长的肥田沃土,从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看,许多优秀企业家都是在民营经济中成长起来的。

民营经济既是企业家成长的摇篮,也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舞台。

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竞争,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除了缺乏资金、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缺乏。

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培育出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民营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个体私营经济到农村和农业领域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低效是与农业结构的低效性联系在一起的。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一批有头脑、有才干、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来实施,需要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

第二、民营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产业的界限,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对优化城乡结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并没有获得国家的任何财政投资,而是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得以飞速发展,不但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38%,工业增加值的47%,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民营企业。

第三、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主要经济项目还没有跳出“稻谷+稻草”的圈。

经营项目比较单一,非农经济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民营经济参与农业开发,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入世后的安全尽管经济安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一般认为,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主权、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国或国际等外在力量损害或侵犯的一种状态。

它包括以下层次:第一,一国可以自己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因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第二,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获得有效保障;第三,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有免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等。

经济安全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主体,其外延不一致,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安全的内容还包括一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或损害,因而经济安全与其外交密不可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维护经济安全,归根到底是通过一国政府保护国家对经济关键和中枢部门的控制力,通过使本国经济能够获得一定发展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体现出来的,因而其经济安全更多的是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

那么,内政问题就得用处理内政的手段来解决。

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维护经济安全的核心是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和建立起灵敏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综合国力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