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模拟试卷3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模拟试卷3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模拟试卷3(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对法律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标准、角度出发。

一般来讲,根据不同的法律表达形式,可以把法划分为( )。

(分数:2.00)A.国际法与国内法B.根本法与普通法C.一般法和特别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解析: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法律的分类。

法律的分类多种多样,可以从大的方向分为法的一般分类和法的特殊分类。

法的一般分类主要包括这样几种: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法律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按照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按照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项。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现为法√B.所有的“国法”意义上的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C.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D.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解析:解析: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法,可以在政治、伦理等领域得以体现。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并非所有的国家意志都体现为法。

故A项错误。

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力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D.任何情况下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解析:解析:法本身只具有国家强制性,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故B项错误。

国家强制力是法的最后保证手段,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借助国家强制力。

在一定程度上,法的实施还要依靠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多种手段来保证。

故C、D项错误。

4.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

(分数:2.00)A.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因此,法律原则都是抽象的B.法律原则既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因此在法律适用中,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C.同一案件可以同时适用的法律原则有可能是两个以上;对于具体个案来说,某一法律规则要么适用,要么不适用√D.法律规则是任何法律必不可缺少的,有些法律中可能不存在法律原则解析:解析:法律原则可以是非常抽象的,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可以是具体的,如任何人不能作自己案件的审判者。

A选项错误。

法律原则本身不是法律规则,它既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是在创制法律、理解或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法律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原则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适用法律规则,而且在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规则来作出裁决。

B选项表述错误。

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者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事实是既定的,或者这条规则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

而法律原则不是以“全有或者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C选项表述正确。

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规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是法律规则的本源和基础,它们可以协调法律体系中规则之间的矛盾,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与局限。

D选项表述错误。

5.关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分数:2.00)A.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的法律渊源而言,可以概括为以宪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主的法律渊源B.在我国,作为法律渊源之一的“法律”一词是在广义上使用的,除了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外,还包括其他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C.民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后才能生效D.国际法不构成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但是我国签订或加入的国际条约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解析:解析:内地的法律渊源以宪法为核心是正确的,但并非以行政法规为主,而是以法律为主,行政法规从属于法律。

因此,选项A不成立。

作为法律渊源之一的“法律”一词是在狭义上使用,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因此。

选项B不成立。

民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并非“备案”后生效。

因此,选项C不成立。

国际法与国内法相对,是根据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进行区分的;而法律部门是根据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进行区分的。

因此,国际法不构成我国的部门法。

因此,选项D正确。

6.“反对责任擅断和反对有害追溯”,体现的法律归责原则是( )。

(分数:2.00)A.因果联系原则B.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C.责任法定原则√D.责任自负原则解析:解析: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它否定责任擅断、非法责罚等没有法律根据的行为,强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还否定和摒弃对行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强调“法不溯及既往”,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律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因此,答案为C。

7.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 )。

(分数:2.00)A.行为能力√B.行动能力C.权力能力D.权利能力解析:解析: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8.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410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

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分数:2.00)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C.该解释是非正式解释√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解析:解析: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按照解释的国家机关不同,正式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

本题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就属于立法解释。

故A项正确。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据此可知B项正确。

立法解释是正式解释,故C项当选。

根据同样的道理可知D项正确。

9.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论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法律规则可分为公理性规则和政策性规则。

公理性规则由法律原理构成,而政策性规则则是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制定B.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该规则属于命令性规则C.我国《律师法》规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该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D.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该规则属于准用性规则解析:解析:法律规则没有公理性规则和政策性规则之分,此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对原则的划分。

故A项错误。

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B项中的规则不是命令性规则而是禁止性规则。

即规定人们消极义务的规则。

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可见,C项中的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

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D项中规则不符合准用性规则的定义。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对象效力是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

下列不属于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的是( )。

(分数:2.00)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C.保护原则D.诚信原则√解析:解析: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大体上有如下四类: (1)属人原则——以对象的国籍为标准,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和组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的约束。

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在本国境内的活动不受本国法的约束。

(2)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法律对本国领域内的所有人和组织都具有约束力,不论他们是否具有本国国籍。

本国人如果不在本国领域内,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

(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任何人和任何组织,不管他们是否具有本国的国籍,也不管他们是否在本国领域内,只要侵犯了本国的利益,就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

(4)折衷原则——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为补充的综合原则。

11.民法法系的发展基础是( )。

(分数:2.00)A.普通法B.判例法C.罗马法√D.衡平法解析:解析: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是指以古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12.法律意识有不同的形态,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以下几种法律意识的形态中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体现一个社会法制的总体发展程度的是( )。

(分数:2.00)A.社会法律意识√B.法律思想体系C.立法意识D.执政党的法律意识解析:解析: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依据主体的不同。

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社会法律意识是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体现一个社会法制的总体发展程度的法律意识。

题中的表述恰符合社会法律意识所包含的内容,故A项正确。

13.李大牛与张二虎因走路冲撞发生口角,李冲动之下将张打死。

为此,张的家人继承张的财产。

公安机关将李逮捕,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这时,李暴病而亡。

公安机关遂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

导致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是( )。

(分数:2.00)A.法律行为B.违法行为C.事实构成D.自然事件√解析:解析: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条件之一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事实,人的死亡属于法律事件中的自然事件,即不可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而法律行为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

导致公安机关逮捕李大牛的事实是李大牛杀死张二虎,属于违法行为。

而对于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来说是由于李大牛死亡,这属于法律事件中的自然事件。

所以B选项错误,不选。

事实构成,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原因是李大牛死亡,属单一事实,非事实构成。

所以C选项错误,不选。

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是由于李大牛死亡这个自然事件。

所以D选项正确,当选。

14.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 )。

(分数:2.00)A.实体法和程序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一般法和特别法√D.国内法和国际法解析:解析:一般法与特别法是以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对法所做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