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端午节传统文化篇一: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在《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它赋予了端午节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相比,端午节的名称最多: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来源与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伍子胥)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来因为奸臣排挤被放逐到了江南,当楚都被秦兵攻破的时候,他力图报国无果,愤怒之下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幼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端午节吃粽子、悬艾草、挂香囊、和妈妈一起回外婆家的过节方式已经成为儿时的记忆。
成年之后,对端午节的理解除了缅怀屈原就是因他而设的“美食节”。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过对于传统节日的淡漠,以至于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稀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节庆活动,关心中国传统节日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知道这些节日与内涵的渊源和来由的也不多,我也不幸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这颗“明珠”遗落在了纷繁杂物的物质欲求中。
端午前参加了宝宝幼儿园举办的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后,我对端午节所蕴涵的深厚民族文化精髓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在孩子们整齐嘹亮的儿歌朗诵中拉开了端午亲子活动的序幕。
孩子们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争先恐后地回答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习惯,齐声朗诵着关于端午的诗词。
当孩子们的表演结束后,十之八九为人父母的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在端午文化的内涵渐行渐远的二十一世纪,在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今天,商家们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大力鼓吹各种精美绝伦、黄金造价的天价粽子,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变了味;孩子们却用稚嫩的声音唤起了我们对民族精神品格的重新思考——我们浸淫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传统习俗中而未珍惜,却将灵魂迷失在了现代名目繁多的国际潮流节日中,时至今日的中国,正是在传承几千年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当重塑它更加尊崇的地位和气度。
端午节蕴涵着的爱国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无价之宝。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厚重典籍中,它的延续还体现在我们祖先世代口授相传、技艺传承中。
包粽子就是一项技术活,青年一代特别是在80后、90后中,能够像父辈们那样做出精致香甜粽子的人已经为数不多。
在宝宝幼儿园组织的端午亲子活动中,我也小试牛刀,在一位大妈的帮助下,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做出一个“腰缠万线”的粽子。
看着包完的小粽子我想到了:民俗——包粽子、悬艾草、挂香囊,这一传承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就此断绝的话,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将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绝对不能失掉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
端午节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是中原一带的风俗。
端午节那天,久居国外的二表哥、四表哥两家陪伴着八十岁的姑姑回到了她的娘家,姑姑见到了她的弟弟、弟媳——我的父亲、母亲;而我向父母亲献上了自己的孝心——第一次送上了亲手包的有点蹩脚的粽子。
中午我们全家老少25口,四世同堂,在欢快和睦的气氛中享用着温馨的、暖暖的午餐。
那是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是啊,先贤屈原将其忧国忧民的一腔悲愤化为一缕精魂,企盼国运昌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从小家做起,正心、修身、齐家,为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端午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挖掘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辩证地继承、发展、改革、创新,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篇二: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教学重难点: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愿意交流自己的习作,和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小朋友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2.呈现一、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二、说说端午节1、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用投影打出来)。
小朋友,这里是一个同学找来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师生共同探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指名读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有能力补充的资料。
①请把你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②指名读。
4、把资料归类。
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磨方”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
(师指板书)可以参照这个板书。
②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5、选择资料,说说“端午节”。
3.练习与检测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
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
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
“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比赛开始了。
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
大家你追我赶划向终点。
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
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
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
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别人赶上。
“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比赛结束了。
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
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4.小结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XX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XX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作业家家户户粉墨登场各式各样眼花缭乱香甜可口争先恐后悲痛异常垂涎三尺五颜六色香味四溢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你追我赶篇三: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目标: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
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从而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2、从不同角度表现屈原作为政治家的爱国爱民、正直等优秀品质和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及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志。
3、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4、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系五色丝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端午节的溯源(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教师手示意大屏幕)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大家一起来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民谣中的“端阳”是指哪个传统节日?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
师: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生: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预祝丰收——?——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师:根据图示,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