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协议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协议与体系结构


七.
八.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协议与体系结构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 广域网 网络互连技术 运输层 应用层
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网络 的基本技术,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具有积极动手、主 动跟踪、继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课程进度安排
9周——17周,22个讲授课时,8个实验 课时,2个考试课时 教材:《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二版), 谢希仁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实验20%, 作业10%
输 入
缓 冲 存 储
信息处理 和转发
输 出
报文(帧 Frame)
标志 地址 控制 信息 FCS 标志 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 地址:包括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控制:报文类型和功能
信息:传送的数据
FCS:帧校验码
报文交换:不定长报文为单位
报文交换每次是无需通过物理连接而建立通信信道的。这种 联网方式称为无连接的(connectionless)。

链路层: 数据在网络上的相邻结点间 的传输

ppp, ethernet

物理层: 信道上传送的位流
数据传递过程
1.4.2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 程。 协议protocol: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集 合。 服务:“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 接口提供的。 服务访问点SAP: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 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前言 0.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 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 计算机网络已经全面贯穿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之 中,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
1.4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 体系结构
1.4.1 原理体系结构(因特网协议栈)

应用层: 支持网络应用

ftp, smtp, http tcp, udp
application
transport

传输层: 主机进程间的数据传递


网络层: 将数据报从信源传递到信宿

ip, 路由选择协议
network
link physical
分层: 逻辑通信
每个层次: 分布的运行 “实体” 在每个 节点上实现该 层的功能 实体实现动作, 与对等实体交 换信息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network link physical

R=链路带宽 (b/s) L=分组长度 (bits) a=平均分组到达速率 数据流量的强度 = La/R
三种时延在实际中的产生示意
1.2.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 ×(带宽),。链路的时延带宽 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1.2.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分层: 逻辑通讯,如传输层





从应用层取得数 据 加上地址,校验信 息形成 “数据报” 向对等实体( peer) 发送数据报 等待对等体在接 收后的应答 比喻: 邮局服务
数据报(datagram)。 证实交付(confirmed delivery)。 请求回答(request-reply)。
1.
2. 3.
1.5 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体系结构, 将原理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层再划分为应用层、 表示层和会话层。
OSI网络体系介绍
data application transport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分层: 物理通信
data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network link physical data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分组交换(包交换):定常报文 为单位分组传输
集中式(星型结构)
分布式(网状结构)
1.1.2 计算机网络的几种分类方法
1.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 性能指标
1.2.1 带宽(bandwidth)



“带宽”本来的意思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 宽度。带宽的单位是赫兹(Hz)、千赫(kHz)、 兆赫(MHz)等。 对于数字信道,“带宽”是指在信道上(或一 段链路上)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数 据率或比特率。比特(bit)是计算机中的数据的 最小单元,它也是信息量的度量单位。带宽的 单位就是比特每秒(bit/s)。 带宽有时也称为吞吐量。
0.2 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作用



电气专业或工业控制等领域,网络的应用和互 联成为大趋势。 数据远传和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统一和标准的网络协 议逐渐成熟起来。 系统集成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任务之一,通信是 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按层次高低的一些协议来表示 TCP/IP协议族
2.6 客户-服务器方式



在TCP/IP的进程之间的通信常用客户–服务器 方式。 为了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而彼此通信的进程就 称为“应用进程”。而应用层的具体内容就是 规定应用进程在通信时所遵循的协议。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 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二.协议的特点
1.分层 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是有层次的,通信协议也 被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内又可分成若干子 层次,协议各层次有高低之分。
1层
N-1
N
N+1
外层
二.协议的特点
2.协调配合 每一层和相邻层有接口,较低层通过接口向 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但这一服务的实现细节对 上层是屏蔽的。 较高层又是在较低层提供的低级服务的基础 上实现更高级的服务。
1.1.2 计算机网络的几种分类方法
电路交换:用模拟信道的连接在 线路上传输信息

电路交换要求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 通路,并且在整个通信过程中,这条通路被独占。这 种联网方式称为面向连接的(connection-oriented), 过程为“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存储交换:数字化网络;存储-转 发方式
M M
M M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message
segment datagram frame
1.4.3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一.
二.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 释放这三个阶段。 无连接服务: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实体同时处于激 活态。
data application transport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ack data network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1.2.2 时延(delay)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 个网络(或一条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 的时间。 总时延 = 传播时延 + 发送时延 + 排队时延
三类时延的计算方法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信道上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排队时延:取决于网络通信量

往返时延 RTT (Round-Trip Time) 也是一个重 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 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 时延。

往返时延带宽积的意义
1.3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
1.3.1 网络协议的概念

计算机系统互相通信是需要规则的 规则的制定:从SNA到OSI/RM 规则的推广:TCP/IP协议簇成为事实上的国 际标准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link physical
协议分层和数据的封装
每个层次都从上层取得数据 加上首部信息形成新的数据单元 将新的数据单元传递给下一层次
source
M Ht M Hn Ht M Hl Hn Ht M
帧、数据报、数据段
destination application Ht transport Hn Ht network Hl Hn Ht link physical
实验四 转发表与路由算法
熟悉广域网络的转发机理,理解转发表的 作用; 理解路由算法的基本思路。
第1讲 计算机网络基础 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精确定义并未统一。关于计算机网络的 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 集合。 更准确的定义:凡是将地址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 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 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在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