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 另外,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 劳动力市场。当某一劳动力市场中的一部分人因工资提高 而减少劳动供给时,会吸引一部分人进入该劳动力市场, 从而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
•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率(W)
D
S
W0
0
L0
劳动数量(L)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 生命周期理论
• 就业者: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
作者以及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正在工作者”:指的 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 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有职业但并未 工作”: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 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 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同 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 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 二、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 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 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 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100%
• 无差异曲线:由于闲暇和收入都可以带来效用, 那么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如果消费 者放弃一些收入,如缩短工作时间,那么闲暇的 增加可以替代在部分失去的收入,并且仍然能够 保持原有的总效用的不变。消费者常常有不同的 闲暇和收入的组合,这些组合能够给他们带来相 同的满足程度。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 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就是 无差异曲线。
•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一、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 理论
•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企业进行生产,家庭只进行 消费。
•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 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 时间和各种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 自己使用,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家庭效用 的最终源泉。
• 职工: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 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 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 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
工,也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 的,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 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由此计算 的失业率为城镇调查失业率,即城镇调查失业人 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 的比。该项指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人口(16岁及以上)
就业
劳动力
(就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
失业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退休
非劳动力
•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是指16岁以上在工作,或者积极地寻找 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 人。
• 非劳动力: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没有工作 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 回的人,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 家庭生产效用最大化模型:
家庭商品Z,通过不同数量的物品G和时间T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W。 增加一单位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MVT=MPT*MUZ 增加一单位生产物品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MVG=MPG*MUZ 家庭效用最大化原则: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 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即:MVT/W=MVG/P
教育制度: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 时,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而且青少年 受教育的时间会更长,就业的时间就会相应地 减少,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趋于降低 劳动力参与率。 如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到“老有 所养”,那么老年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就会降 低。
工资制度: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工资收 入体脑倒挂,导致人们教育投入不足,很多人 提前就业。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 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
• 在劳动力进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面临两种选 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寻求有报酬的工作;二是劳动时间选择决策,即 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 择。
无差异曲线
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 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 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 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预算 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 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 MRSHY=W
• 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 下页图示考察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 非劳动收入增加,增加闲暇,减少工作时数。 •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
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 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 1、家庭等产量线
• 闲暇和物品不再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时间和物 品都被视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 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 轨迹。
• 2、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 家庭生产的实质:投入物品和时间通过生产家庭 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并最终实现效用最大化。
•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100%
•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 素,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用来制 定就业政策。该指标也为计算人口的预期工作寿命和进入、 退出经济活动的比率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对于制定社会保 障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 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性别比例:一般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于女性
年龄结构:年轻型和老年型与成年型社会相比,短期 内会表现为比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民族构成:黑人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白人
•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
• 当工资增加时,家庭的收入将增加,可以购买更 多的物品进行家庭生产,从而扩大了家庭生产的 规模,这需要增加家庭生产时间,从而减少市场 工作时间。
•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反,家庭 生产模型没有给出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 了,即没有确定的劳动供给曲线。
L2
D
L1
B Y2 Y1
Z X
0
H1
H2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C
A 闲暇 工作时数
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下页图示考察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 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 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
•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 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 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工作更多的工作时 数。
劳动者个人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 通过工资率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体现出来。
个人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 动力参与率。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 交替对劳动参与决策均有影响。
•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制度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S
W W3 W2 W1
0
H1 H3 H2 H(劳动供给时间)
• 九、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将所有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 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
• 一般来说,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因为,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在每个劳动者身上都会发生, 而收入效应可能在一些劳动者身上不起任何作用。对劳动 者总体而言,替代效应会大于收入效应。
• 失业者: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
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 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 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 在等待且等待时间达30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 报到的人。
•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图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 劳动和闲暇 •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一、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可以被看成是劳动者如何决定其拥有的 既定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 配。若H代表闲暇,则(16-H)代表劳动者的劳动 供给量。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和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
•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 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 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 力的范畴。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其斜率为负;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 将随之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