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思路(一)调研目的为进一步掌握鲁南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清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准确进行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群集群优势;加强学院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联系企业责任,拓展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纵深发展,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具市场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职业发展性,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特色;了解省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和不足,以及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育本地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建议,对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提供依据,并为机电工程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无人机)方向专业开发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原始信息,从而为大力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达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目的。
(二)调研思路首先为深入开展好本次调研活动,机电工程学院组成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的调研活动小组,进行了周密计划和部署,制订严格且充分的活动时间。
通过对市机械行业商会调研,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日照职业学院等省外同类院校调研,深入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办学优势和不足,学习国家示校等兄弟院校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优秀经验,取长补短,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参加技能大赛等各个方面提供有益有效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永华机械等企业调研,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现状,梳理出社会用人需求的层次要求,在首先明确不同办学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定位的基础上,确立高职层次的专业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入了解完成相应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合理选取课程容,从而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教育。
最终,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具有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
通过对诺博泰智能科技等企业调研,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无人机)方向人才需求的结构现状、社会用人需求,在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定位的基础上,确立高职层次的本专业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入了解完成相应的机器人(无人机)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合理选取课程容,有效地开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教育,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具有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明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需要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结合点,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研的基本过程(一)调研容1.调研鲁南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人才需求发展趋势,行业商会专家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书要求以及对课程开设的建议。
2.调研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便确定本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及培养规格,机电类企业在高职层次专业人才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有关建议。
3. 调研省外同类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分布及发展情况,专业开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4. 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岗位发展调查分析。
5. 调研机电一体化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以及岗位从业素质要求的认识与建议及对培养过程的意见和要求。
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反馈。
7.诸如项目化教学、机器人(无人机)方向等其他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升级、改革方面的建议和要求。
(二)调研对象1.行业商会:市机械行业商会(会长:保民,副会长:杜亚中,高级发展顾问:士彬)2.企业:永华机械(公司董事长:勇,总经理:舟)兖州国丰农机装备(公司董事长:继立)曲阜崇德精密机械(总经理:孔凡东)诺博泰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长:正江)闪迪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长:岳)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民,副院长:王海滨,产业合作处处长:云龙)上述为2015年进行走访调研的企业,对于2014年已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如辰欣药业医药股份、莱尼电气系统()、伊顿液压、爱科大丰农用机械、东岳专用汽车制造、联诚集团等)则采用问卷调查、调查方法。
3. 同类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省特色名校),教师:建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校),教师:嘉文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教师:徐加爽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省特色名校),教师:亓晓鹏威海职业学院(国家示校),教师:军鹏职业学院,教师:王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校、省特色名校),教师:振鹏科技职业学院(省特色名校),教师:王文卿水利职业学院(省特色名校),教师:维群劳动技术职业学院(省特色名校省级示校),教师:强上述院校为省访谈交流、问卷调查高等职业院校,其他省高等职业院校则以登录相关进行调研。
4. 毕业生:选取调研企业中就职的2014届毕业生以及毕业实习返校后的2015届毕业生,通过座谈、填写调查问卷表等形式,形成调查材料。
(三)调研方式科学有效的调研方式是调研成功的保障,可大大提高调研的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的调研阶段、调研对象、调研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才能获取到最有效的信息。
专业建设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调查表,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数据。
调研方式主要有以下方式: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访谈、文献调查等。
1. 对于行业商会、企业调研形式以现场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2.对于同类高校同行调研则利用我院国培、省培部分教师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省外同类院校进行调研。
3.对用人单位走访形式为主,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另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和交流。
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等的重要依据。
4.对毕业生的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5. 鲁南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等容的调研以行业商会、企业现场访谈为主,文献调查为辅。
问卷:本次调研问卷主要有8种:企业问卷调查表、企业岗位结构调研表、专业调研记录表、职业发展经历调研、毕业生质量反馈用人单位调查表、毕业生调查表、同类院校专业开设情况调查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同类院校问卷调研表。
企业问卷调查表发放对象主要是鲁南及周边地区机电一体化企业,发放途径主要是实地走访相结合。
实际发放问卷8份,回收8份,有效问卷8份。
本问卷共10大题。
问卷见附件所示。
企业岗位结构调研表、专业调研记录表的发放对象主要是鲁南及周边地区机电一体化企业,发放途径主要是电子和实地走访相结合。
实际发放问卷8份,回收8份,有效问卷8份。
问卷见附件所示。
职业发展经历调研、毕业生质量反馈用人单位调查表、毕业生调查表的发放对象主要是2014届毕业生,发放途径主要是电子和实地走访相结合。
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0份。
问卷见附件所示。
同类院校专业开设情况调查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同类院校问卷调研表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省外同类院校,发放途径主要是我院国培、省培的教师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
问卷见附件所示。
实际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问卷10份。
(四)调研安排表2-1 机电一体化技术调研安排表三、调研情况汇总及分析(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通过省文化厅(/html/2012/fzgh_0313/6079.html)查阅《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献,了解到目前省正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现代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现状。
这些机电类行业响应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要求,并加快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区域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这些机电类行业以及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极大促进新技术突破和新兴市场开拓,为我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同时,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竞争也将在全球围展开,我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的挑战。
从国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需市场快速增长,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发展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系列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深入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人才强省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重型汽车及发动机、船舶及新型交通设备、清洁生产设备、现代农业设备、工程机械设备、环保及检测设备、大型专用机械设备等领域优势明显,拥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拳头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成效明显,锂电池、感应电机、永磁电机、控制器及车用空调等产品实现产业化。
客车等一批企业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目录,推广应用与示扎实开展。
“十二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是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我省研发投入不足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
我省R&D经费支出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及管理型、实用型复合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区域竞争压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