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XX大学专业概论课程论文[楼宇自动化概况]工学院自动化班X XX(XXXXXXXXX)课程老师:XXX2014/10/02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楼宇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楼宇自动化控制采用的是计算机集散控制,所谓计算机集散控制就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它的分散控制器通常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 DDC),利用上位计算机进行画面的监控和管理。
主要手段是动画、曲线、文本、数据库、脚本、和各种专用控件等。
楼宇自动化包括:空调与通风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力供应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监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本文主要从发展现状、系统组成、所产生效益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话题,简述了楼宇自动化的概况。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集散控制,监控系统,发展现状,系统组成,效益1楼宇自动化概况自动化12-1班谭雅诗(1210444121)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办公环境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日渐增长,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应运而生.智能化综合性大厦的出现是现代高技术的结晶,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智能建筑通常包含三大基本要素,即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网络系统CNS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物能够提供一个合理、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中,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物的智能化往往总是从楼宇自动化(OBA)开始。
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或称楼宇管理系统BAS系统)是由中央管理站、各种DDC控制器及各类传感器、执行机构组成的,是能够完成多种控制及管理功能的网络系统,它是随着计算机在环境控制中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智能化控制管理网络。
一、楼宇管理系统简介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将大楼内部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控制网络上,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综合的控制;并运用相应技术手段,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实现该建筑的智能化,即通信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楼宇管理自动化。
建筑物内所有机电装置和能源设备通常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
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以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多台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来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监测、保护与控制。
集散型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直接数字控制器、执行器、通信网络和中央管理计算机构成。
二、楼宇自动化的发展1、发展历史2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可靠性提高、价格大幅下降,出现了由多个计算机递阶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综合控制系统。
一台中央计算机操纵着整个系统的工作,中央站采集各分站信息,作出决策,完成全部设备的控制,中央站根据采集的信息和能量计测数据完成节能控制和调节。
它的测量变送仪表一般是模拟仪表,因此它属于一种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系统。
BAS从仪表系统发展到计算机系统,通过散设于建筑物各处的信息采集站DGR (连接着传感器和执行器等设备)与计算机键盘和CRT构成的中央站总线连接,组成中央监控型自动化系统,打印机代替了记录仪表;上传现场设备信息到中央站的控制命令是DGP分站的主要功能。
一台中央计算机操纵着整个系统的工作,依靠信息与能量计测数据的采集来完成命令的发布,起到调节与监控的作用。
网络集成系统(EDI)是采用web技术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它有一组包含保安系统,机电设备系统和防火系统的管理软件。
以太网作为局域网组网的主要技术,多用于基于现场总线的楼宇自控网络集成到智能建筑中的信息网,在一些新开发的楼宇自控系统中,以太网直接进入了控制层,从管理层(信息网)到现场设备控制层(控制网)的“一网到底”即实现人们期望的通信协议的兼容和统一。
这样系统扩展起来也比较方便,与智能建筑中其他系统(信息网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起来更加容易。
从不同层次的需要出发,提供各种完善的开放技术,实现各个层次的集成,从现场层、自动化层到管理层,完成了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
2、国内发展现状中国香港智能建筑发展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
中国大陆第一幢智能大厦是1989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
1986年智能建筑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该项目1991年通过鉴定。
1992年中国进入了智能大厦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智能大厦。
智能建筑在中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每平方米60元左右(占土建投资的35 %-8%),如按中国每年竣工面积计算总投资为几十亿元。
智能建筑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成智能建筑相关企业迅速增长。
粗略估计,全国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超过3000家,产品供应商近3000家。
中国有152家设计院和127家系统集成商具有智能建筑专项设计资质。
智能建筑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其数量和水平正逐年提高,深圳居民对智能建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目前深圳的安防覆盖率居全国之首。
深圳还是国家发改委选定的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深圳信息化社区的技术装备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智能建筑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数千家,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产品都能在深圳同步上市。
比如,深圳地区是全国安防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和产品集散地,吸引许多国外知名品牌中国总代理都在此落户,并集中了全国70%左右的安防一级代理商,各类安防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
3、国外发展现状智能建筑自1984年1月出现以来(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日本兴建最多。
目前,美国有智能大厦几万幢。
日本自1984年以来,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新建的建筑中有80%以上为智能化建筑。
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
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
其他国家如法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国家也不断兴建智能建筑。
三、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常包括暖通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电气、消防及安防设备等控制系统。
根据我国行业标准,楼宇自动化系统又可分为设备运行管理与监控系统、消防与安防系统。
一般情况下,这两个系统宜一同纳入楼宇自动化系统考虑,当独立设置消防与安防系统时,建立与楼宇自动化监控中心通信联系,以便灾情发生时,能够按照TCP/TP协议实现远程操作,进行一体化的协调控制。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中央空调、冷冻机房自控、新风及空调机、主要的供风和排风机、空调系统分区开/关监控、中央空调计费系统;给水/排水设备计费4系统及设备管理;公共照明系统分区/分层开/关监控;变电系统监控、高压及配电监控、通过电力变送器对整个楼宇供电情况作模拟监控;自动扶梯和电梯监控;消防系统报警监控;锅炉机房及热水供应监控系统;防盗系统。
四、楼宇自动化系统带来的效益1.节省能源%。
大楼营运能源得到充分合理使用,节省不必要能源消耗,使其能源费用以最经济方式开支。
通过BAS系统,大厦可以节约15%~20%的能源。
2.优化设备运行。
大楼内机电设备进行一体化控制,使设备以最合理方式运行,同时对设备运行有效地监控,可以大大减少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3.提供舒适环境。
提供一个最完美的客人休息环境和工作人员工作环境。
4.提高效率。
利用现代化智能控制技术对系统各设备进行一体化控制,大大节省大楼设备管理人员,同时避免因人为错误操作而造成设备损坏。
五、楼宇自动化发展趋势开放与集成,楼宇自控应更“亲民”。
在业界,部分人把如今的楼宇自控比作多年前的计算机,有潜力但极端“自闭”。
因为在今天,尽管楼宇安防与自控系统如门禁、对讲、电梯、空调暖通、供水等产品都已问世,以至于楼宇子系统正逐渐更新,但真正的整体的网络楼宇系统仍然少见,厂商们一面承诺向开放性系统靠拢,另一方面又因惧怕市场变化而限制互操作性产品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很多厂商不愿提供真正开放的平台,这极大地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一些思想开明的厂商意识到这种局限,开始用昂贵的智能网关做集成平台以达到互操作性,或是借由智能化的路由器解决上述弊病,总之,以“开放”为主题的革命种子开始在楼宇自控行业弥漫开来,我们的楼宇自控厂商应该看清形势,不盲从国外,也不因循守旧,以更长远的视野去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将楼宇系统进行多系统集成。
如上所述,当我们拥有了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就能收集和管理来自于不同楼宇系统和其他数据源的数5据,基于云应用程序提供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从一个单一的源点获得的数据,将使任何设施的营运更容易、更经济实惠地实现更好的楼宇性能。
再者,对于智能社区来说,楼宇自控系统中的“近场通讯”技术则显得尤为实用,有了这项技术,业主的智能手机即可发挥门禁卡的作用,从而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而这种方案中的识别装置与采用标准读卡器成本相当,但它还可利用移动通信网创建检查跟踪系统。
除此之外,物理安防一卡通系统可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来提高出入口控制的安全性,高清摄像机则能更准确地记录和识别过往信息,而“需求响应”则能更好地管理用电和实现节省能源等等。
总之,未来的楼宇自控系统,不再只是智能建筑或是智能社区的左膀右臂,而是深入到它们的骨髓,进而影响它们的内核,让自动化增强“智慧”,让智慧引领自动化继续向前。
6参考文献[1].楼宇经济vs建筑节能:自动化产业将兴起.阿拉丁建筑电气论坛 [引用日期2013-01-21] .[2].谷秀玲.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网络互联及信息集成[3].汪海杰.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1-99.[4].张洋.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技术研究[5].吴兴. 楼宇自动化系统概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8-18.第18卷第29期.[6].傅海军. 楼宇自动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8 .[7].麻芳义.楼宇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8].戴先中.我国自动化专业的特色、特点分析与发展前景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报.Jun 2004.Vol 26 No 3.[9].徐岩.浅谈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系统[10].谭晓文.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