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

因此根据我们的体会 :建议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中 ,采集中鼻道 、窦腔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 物敏感试验以明确敏感抗生素 。在此之前可选用氯 林可霉素为首选抗生素 ,对于清除窦腔炎症 、恢复黏 膜正常功能都有积极意义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综合治疗中 ,手术前 、早期 、足量 、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窦炎病原学的报告并不一致 ,鼻腔 、鼻窦作为人体中 向外开放的窦腔非感染状态下存在细菌是正常现
象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细菌谱。 Gordts 等报道健康成人中鼻道细菌培养结果 ,在 52 例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达 75. 0 % ,其中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为35. 0 %。国内部分学者[20 ] 认为慢 性鼻窦炎多为非溶血性链球菌 、葡萄球菌所致 ;但国 内外亦有文献报告[9 ,10 ] 多为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
结果
1 第一组慢性鼻窦炎 64 例 ,细菌培养检出细菌 75
株 (见表 1~3) 。
表 1 64 例慢性鼻窦炎病原菌分布
菌种 细球菌科 葡萄球菌属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杆菌科 枸橼酸杆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变形杆菌属 奇异变形杆菌 克雷伯氏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 埃希氏菌属 大肠埃希菌 链球菌科 链球菌属 肺炎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马链球菌 假单胞菌科 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 斯图泽假单胞菌 弧菌科 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消化球菌科 消化链球菌属 厌氧消化链球菌 类杆菌科 类杆菌属 产黑色素类杆菌 脆弱类杆菌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1 收集我院自 2000 年 11 月~2001 年 6 月于耳 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 64 例 ,按照 1997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海口制定的慢性鼻 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1 ] 。 Ⅰ型 :单纯型慢 性鼻窦炎 (保守治疗无效) 14 例 ,男性 9 例 ,年龄 17 ~65 岁 ;女性 5 例 ,年龄 15~62 岁 。 Ⅱ型 : 慢性鼻 窦炎伴鼻息肉 33 例 ,男性 21 例 ,年龄 14~59 例 ;女 性 12 例 ,年龄 17~64 岁 。 Ⅲ型 :多发性鼻窦炎或全 组鼻窦炎伴多发性 、复发性鼻息肉和/ 或筛窦骨质增 生 17 例 ,男性 10 例 ,年龄 21~57 岁 ;女性 7 例 ,年 龄 19~61 岁 。 1. 2 收集我院自 2001 年 7 月~2002 年 12 月于耳 鼻咽喉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 78 例 ,按照海口标 准[1 ] 。 Ⅰ型 30 例 ,男性 21 例 ,年龄 19~57 岁 ;女性 9 例 ,年龄 23~61 岁 。 Ⅱ型 48 例 ,男性 29 例 ,年龄 21~59 岁 ;女性 19 例 ,年龄 22~48 岁 。
检出数 (株)
23 11
1 2 4 1
7 2 1 1
3 2
8
4
2 3
表 2 75 株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抗生素 氯林可霉素 青霉素 头孢他定 复方新诺明 红霉素 四环素 妥布霉素 氯霉素
敏感株
49 36 27 15 13 9 6 5
表 3 氯林可霉素 、青霉素敏感性比较
氯林可霉素
Chin Otorhinolaryngol J Integ Med 2007 ,Vol. 15 No . 1
对于控制炎症 、恢复黏膜正常生理功能 、配合手术治 疗 、提高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并可缩 短抗生素疗程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具有显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
χ2 = 0. 6514 , P > 0. 05
表 5 Ⅰ型两组病例体征评价比较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合计
鼻腔通畅 黏膜肿胀
12
3
13Leabharlann 2255合计 改善率 ( %) 15 80. 00 15 86. 67 30 83. 33
χ2 = 1. 0000 , P > 0. 05
表 6 Ⅱ型两组病例体征评价比较
然口 ,其清除功能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有着重要 意义[6 ] 。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黏膜纤毛的病理性
改变 ,清除功能障碍[7 ] 可致窦口狭窄或阻塞 ,进而 引发 、加重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为包括需氧菌和厌
氧菌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 ,其来源主要有三个 : ①窦腔内已有菌群 ; ②经血行或淋巴道传来的细菌 ; ③邻近感染灶传来的细菌 。目前国内外关于慢性鼻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 ; 细菌培养 ; 药敏试验 ; 抗生素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 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病理生理学核心改变是 各种原因所致的鼻窦口狭窄阻塞 ,以及黏膜纤毛清 除功能障碍 。细菌感染在其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 所以敏感抗生素对于鼻腔黏膜功能的恢复 ,提高纤 毛清除率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鼻窦 炎患者中鼻道 、窦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 感试验总结出临床常见病原菌并筛选出敏感抗生 素 ,并以此指导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抗生素治疗 , 探讨手术前预防用药的合理应用 。
根据相关文献[ 15 ] 报告敏感抗生素有助于鼻腔 鼻窦黏膜细胞形态的恢复 。完整 、系统 、规范的围手 术期综合治疗是保证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疗效的重 要手段 。在慢性鼻窦炎病例中鼻 、鼻窦潴留分泌中 包含大量病原菌 。由于炎症影响 ,黏膜纤毛清除功 能降低 ,加之手术创伤导致黏膜破损 ,破坏了由单层 柱状细胞所构成的机械性防御屏障 ,病原菌侵入血 液 。血液不仅是病原菌最迅速的运载工具也是其良 好的培养基 ,满足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原料 、能 量 ,并提供了适宜环境使得其迅速繁殖 ,分裂一次仅 需 20~30 分钟 ,群体生长繁殖在经历 1~4 小时的 迟缓期后进入对数期 ,细菌生长迅速 ,菌数以几何倍 数增长 ,但此时其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比较敏 感 ,抗生素在这一时期作用于细菌效果较好 。为研 究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并在术后适当缩短应 用疗程 ,减少总剂量 ,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近期 疗效的影响 ,我们在试验中将 78 例慢性鼻窦炎随机 分组 ,以氯林可霉素手术前预防性用药作为处理因 素 ,对照研究两组病例术后转归 ,经统计学分析 ,发 现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
杆菌所致 ;也有研究[11 ]认为其是引发急性鼻窦炎的 主要因素 。厌氧菌的存在比例尚存争议 ,但是近年 来呈上升趋势 。
研究中我们对 64 例慢性鼻窦炎细菌标本进行 培养 ,共分离出细菌 75 株 。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
50
检出率较高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 ,表皮葡 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球菌 ,需氧或兼厌氧 ,可正常存 在于人体皮肤 、鼻腔及肠道内 ,不产生血浆凝固酶 , 也不产生溶血素等毒性物质 ,故一般认为是条件致 病性葡萄球菌 。而致病力相对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 菌 、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则较低 ,这与文献报告一 致[12 ,13 ] 。厌氧菌 9 株 ,低于相关文献报告[14 ] ,这可 能与标本采集和培养技术有关 。慢性鼻窦炎的细菌 分布 、研究结果分散不一 ,存在不少争议 。这种差异 除了对病例的纳入与剔除标准不一外 ,区域间的差 异 (包括社区感染用药习惯的不同) 对细菌的分布可 能也有重要影响 。Benninger 等分析影响细菌培养 阳性率的因素包括取材时间 、培养方法 、患者既往药 物治疗史和手术史等 。本研究中分离出的细菌中大 部分对氯林可霉素和青霉素两种抗生素敏感 ,经卡 方检验表明氯林可霉素对慢性鼻窦炎病原菌的敏感 性较高 。结论与部分文献报道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 能与样本采集有关 。细菌种类和耐药性的改变很大 程度上依赖炎症迁延性和抗生素治疗的程度 ,本文 并未对纳入病例既往治疗情况严格分组 ,从而在细 菌种类和耐药性结论与部分文献报道不同 。
1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300192) 通讯作者 :岳振忠 ,主治医师 , Tel :13622049110
在本组研究对象中 ,由于慢性鼻窦炎 Ⅲ型数量 相对较少且其治愈率与 Ⅰ、Ⅱ型比较相对较低[2 ] , 为减少统计中的误差并使结果具有代表性 ,故未列 入统计组 。 2 试验方法 211 第一组 21111 第一组研究对象于鼻内镜手术过程中采集 中鼻道 、窦腔脓性分泌物送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细菌
症状评价 :对手术前后头痛 、鼻塞 、脓涕 、失嗅 症状进行评估 ,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判断治疗结果 :评 价为症状缓解 (症状缓解 1/ 2 以上) 及症状迁延 (症 状缓解不足 1/ 2) 。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7 年第 15 卷第 1 期
体征评价 :以术腔内镜检查黏膜转归情况判断 治疗效果 :评价为鼻腔通畅及黏膜肿胀 。 21214 统计学方法选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
48
·研究报告 ·
Chin Otorhinolaryngol J Integ Med 2007 ,Vol. 15 No . 1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
岳振忠1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常见病原菌及围手术期敏感抗生素合理应用 。方法 采集 64 例慢性鼻窦炎 患者中鼻道 、窦腔分泌物行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 ,分离出各病原菌 、筛选敏感抗生素 。并对 78 例慢性鼻窦炎围 手术期抗生素应用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64 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 、窦腔分泌物中共分离出 75 株细菌 ,葡萄 球菌属 、链球菌属为主要致病菌 ,氯林可霉素对大多数致病菌敏感 。对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78 例慢性鼻 窦炎病例的术腔愈合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两者间存在差异 。结论 合理的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有效地减少 抗生素应用剂量且疗效无差异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
χ2 = 0. 7998 , P > 0. 05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鼻内镜外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是 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许多因素仍未能被了解 , 但是鼻窦口阻塞是已知慢性鼻窦炎病因中的关键 。
鼻腔鼻窦黏膜 90 %以上由纤毛上皮覆盖[3 ] ,试验[5 ] 证明上颌窦 、额窦内纤毛的运动方向均朝向鼻窦自
相关主题